-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农事体验周方案
一、背景与目的
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孩子没见过稻穗弯腰的模样,年轻人分不清韭菜和麦苗,“五谷不分”成了现代生活的常见状态。与此同时,乡村振兴的号角声中,许多村庄正努力挖掘“农”字特色,想让更多人看见土地的温度。基于此,我们策划“农事体验周”活动,希望搭建一座连接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既让参与者在泥土里触摸真实的农耕生活,找回对食物的敬畏;也为乡村注入人气与活力,让老手艺、老故事有新的传承舞台。
二、活动概况
本次体验周选址生态保留较好、农耕文化底蕴深厚的XX村(注:具体地点可根据实际调整),这里有连片的菜园、果园和稻田,村里70岁的王阿公仍保留着传统犁田手艺,村史馆里还陈列着上世纪的木犁、谷斗等老物件,是开展农事体验的天然课堂。活动面向全年龄段开放,以家庭(亲子)、学生团体、都市白领为主要客群,预计参与人数80-100人,每天设置20-25人小班制体验,确保服务质量。
三、活动内容设计:从“动手”到“走心”的深度体验
(一)基础农事体验:做一天“小农夫”
体验周的第一天,我们会带参与者从最基础的农活开始——不是简单的拍照打卡,而是真正“沾泥带土”的劳作。清晨跟着农户张婶到菜园,她会手把手教大家分辨菜苗与杂草:“看这叶子边缘锯齿状的是青菜,贴地长的圆叶子是杂草,拔的时候要捏住根,不然容易断在土里。”接着是翻土环节,大人孩子轮流用小锄头松地,张婶会笑着提醒:“别使蛮力,锄头入地半尺深就行,松完土撒种子才好扎根。”下午则是采摘体验,根据当季作物选择:春天采莴笋、挖土豆,夏天摘黄瓜、掰玉米,秋天收花生、割稻谷。孩子们提着竹编筐蹲在地里,指尖沾着泥,却举着自己摘的菜喊“妈妈看!”,这样的场景最是动人。
(二)特色农艺创作:把泥土变成艺术品
第二天的活动更注重创意与互动。上午是“稻草人DIY”:农户李叔搬来晒干的稻草、竹条和旧衣物,教大家用稻草缠出人形轮廓,再给“稻草人”戴草帽、穿花布衫。有的家庭给稻草人系上红领巾,有的在它手里塞把“小锄头”,最后把这些“守卫”立在田埂边,成为田野里的可爱风景。下午则是“压花书签”制作,带着参与者去田边采野花(只采自然生长的,不破坏作物),用吸水纸夹在旧书本里压平,几天后就能做成独一无二的书签——这不仅是手作,更是把自然的美留存下来的仪式。
(三)农耕文化课堂:老物件里的活历史
第三天安排在村史馆,由村里的“文化顾问”陈老师(退休教师,熟悉本地农耕史)主讲。他会抱着一个褪色的木托盘,里面装着木犁的铁铧、竹编的筛子、青铜质地的旧秤砣:“这个犁铧是我爷爷那辈用的,那时候犁田全靠牛,现在机器快了,但牛的劲儿稳,犁出来的土更细。”课堂不是照本宣科,而是“互动寻宝”模式:参与者分组寻找馆里的“农耕四宝”(比如识别哪件是扬谷用的风车,哪件是量米的升斗),找到后要试着说出用途,陈老师再补充背后的故事。最让孩子们兴奋的是“节气游戏”:根据二十四节气卡片,分组摆出对应的农事场景——比如“芒种”要摆上镰刀和麦穗,“小雪”要放上腌菜的陶瓮,在游戏里记住祖先的智慧。
(四)乡村生活场景:慢下来的烟火气
最后三天的活动更贴近日常。清晨可以跟着阿婆去赶早市,用竹篮装着自家种的菜,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摆摊,和村民讨价还价;中午体验“柴火灶做饭”:自己烧火、贴玉米饼、炒刚摘的青菜,炊烟升起时,孩子们会蹲在灶前看火苗舔着锅底,听阿婆说“火要空心,人要实心”的老理儿。晚上则是“夜观星空”:村里光污染少,拿个望远镜就能看到银河,农户大叔会指着北斗星讲“七月流火”的故事,或者教大家用星座辨别方向——这些在城市里快被遗忘的技能,在这里又活了过来。
四、实施步骤:从筹备到收尾的全流程把控
(一)前期筹备(活动前15天)
资源对接:与村委会、农户签订合作协议,明确体验田块、工具借用、饮食住宿等细节;联系农业专家、民俗老师作为顾问,提前沟通教学内容。
物资准备:采购锄头、菜篮、稻草人材料、压花工具等体验物资(所有工具选择安全款,比如儿童锄头用竹柄、钝头);准备急救包、防晒帽、雨具等备用物资。
宣传推广:通过社区公告、亲子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发布活动预告,重点突出“可参与、能动手、有故事”的特点;设计“体验周通行证”,参与者完成任务可盖章,增加仪式感。
(二)活动执行(体验周期间)
每日流程:早8:30集合,由领队讲解注意事项;9:00-11:30主体验活动(如翻土、采摘);12:00-13:30农家午餐(食材来自当天采摘,强调“现摘现做”);14:00-16:30文化或创意活动(如农艺创作、老物件课堂);16:30-17:30自由交流,发放“农事日记”本,鼓励记录感受。
人员分工:每10人配1名领队(负责安全、流程引导),每个体验环节配1名农户/老师(负责教学),另设2名机动人员处理突发情况(如孩子受伤、工具损坏)。
(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