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古文《促织》教学全面解析
《促织》作为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经典篇章,以其跌宕起伏的情节、深刻的社会批判及精湛的艺术手法,历来是中学及大学古文教学的重要篇目。本文拟从文本解读、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及拓展延伸等方面,对《促织》的教学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解析,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文本概览与教学定位
(一)作者与作品背景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作者。其一生困顿,屡试不第,对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切的体察。《聊斋志异》借花妖狐魅之事,寄寓作者对现实的愤懑与对理想的追求。《促织》便是其中一篇以社会现实为题材,极具讽刺意味的佳作。
(二)题解与创作主旨
“促织”即蟋蟀,古时常被人饲养以为博戏或角斗之乐。本文以“促织”为线索,讲述了成名一家因官府征缴蟋蟀而经历的一系列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最终又因儿子魂化蟋蟀善斗而得以解脱的故事。其创作主旨在于:
1.深刻揭露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与横征暴敛的残酷:“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一句点明祸源,各级官吏借“岁征”之名,行盘剥之实,将百姓逼入绝境。
2.同情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通过成名一家的遭遇,展现了在封建压迫下,小人物的无助、痛苦与挣扎。
3.隐晦表达对科举制度的讽刺:成名因虫得福,“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这种荒诞的“成功”,与科举制度下士人皓首穷经的艰辛形成对比,暗含讽刺。
(三)核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如“责、靡、顾、发、售、造、固、爽”等)、虚词(如“以、而、于、之”等)及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理解并复述故事情节,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语言的精炼传神与情节的跌宕起伏。
*通过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方式,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
*学习本文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制度的黑暗与腐败,体会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感受作品中蕴含的小人物在绝境中的生存智慧与人性光辉(如成名妻的坚韧、儿子的纯真)。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二、文本细读与艺术特色解析
(一)情节结构: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促织》的情节安排巧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极具戏剧张力。
1.祸起:成名“为里正,受扑责”,因无法完成征虫任务而陷入困境。
2.觅虫之艰:“靡计不施,迄无济”,展现其绝望。
3.得虫之喜:“得佳者笼养之”,希望初现。
4.失虫之悲:儿子失手打死蟋蟀,成名夫妇“怒索儿”,儿子投井,悲上加悲。
5.化虫之奇:儿子魂化蟋蟀,技艺高超,解全家之困。
6.结局之讽:成名因虫致富,甚至“入邑庠”,看似喜剧,实则饱含悲剧色彩,讽刺意味十足。
这种“祸福相依”、“悲喜转换”的情节设计,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更深刻揭示了主人公命运的无常与社会的荒诞。
(二)人物形象: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1.成名:本文的核心人物。他本是“操童子业,久不售”的迂讷书生,被摊派为里正后,性格中的“迂讷”与“懦弱”使其备受欺凌。在征虫的压力下,他经历了从“忧闷欲死”到“大喜”,再到“怒”、“悲”、“愕”、“惊喜”的复杂情感变化。其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他是封建制度下无数被压迫、被摧残的小人物的缩影,他的遭遇具有普遍性。
2.成名妻:相较于成名的迂讷,其妻更为务实和坚韧。“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体现了她的冷静与决断。“问者爇香于鼎,再拜。”则表现了她的虔诚与无奈。她是家庭的重要支撑。
3.成名子:天真烂漫的孩童,因失手打死蟋蟀而投井,后魂化蟋蟀,成为解决家庭危机的关键。他的死与“化”,是故事中最富浪漫色彩也最令人心酸的情节,强化了悲剧氛围,也寄托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
4.游侠儿:代表了社会上的有闲阶层,他们“昂其直,居为奇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风气。
(三)艺术手法:匠心独运,意味深长
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现实主义:对征虫起因、成名一家的苦难、官吏的贪暴等描写,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浪漫主义:儿子魂化蟋蟀的情节,是典型的浪漫主义笔法。这不仅是情节发展的需要,也寄寓了作者对主人公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使批判更为含蓄和深刻。正如清人何守奇所评:“抚军、令尹,皆以蟋蟀进,而受恩荫,此辈固蟋蟀之功臣也。乃成名以子化蟋蟀而得福,则其祸中得福者,又蟋蟀之功臣矣。以虫故,使民破产,而又以虫故,使民致富,世间怪事,孰有甚于此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