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王羲之《游目帖》译文
《游目帖》又名《蜀都帖》《彼土帖》《山川诸奇帖》,是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信札,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
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译文:
看了你的来信,详细描述了蜀地的山川奇景。扬雄的《蜀都赋》和左思的《三都赋》,对这些景致的描写都还不够全面。蜀地确实有许多奇观,更让我心驰神往,恨不得亲自去游览一番。如果能成行,一定提前告知你,请你派人接应,不需要太多人陪同。等待这个约定的日子,真是度日如年啊!我想你现在镇守蜀地,应该暂时不会调任。真希望能趁你还在那里的时候,一起攀登汶山(岷山)、峨眉山,然后归返,那真是人生一大快事!光是说到这里,我的心已经飞到蜀地去了。
王羲之《游目帖》(摹本)是其行书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一,虽为后世摹本(现存为唐代摹本,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却高度还原了王羲之中年时期的书法风貌,其书法特点可从笔法、结体、章法、气韵四大维度清晰呈现,既体现了“书圣”对传统的突破,也奠定了后世行书的审美范式:
一、笔法:灵动多变,“力”与“韵”交融
王羲之的笔法核心是“以笔为刀,以墨为锋”,《游目帖》中尤为凸显“灵动不滞、刚柔并济”的特点:
起笔收笔:藏露结合,随势而变笔画起笔多“露锋切入”,如“省”“足”“别”等字的首笔,笔尖顺势入纸,利落爽利;收笔则“藏露相间”,如“疏”“具”“奇”等字的末笔,或轻顿回锋(藏),或顺势出锋(露),无刻意雕琢之感,尽显自然。
行笔过程:提按顿挫,富有弹性笔画中段并非匀速平移,而是通过“提按”形成粗细变化——如“扬”“雄”“左”等字的横画,起笔稍重、中段轻提、收笔略顿,似“棉里裹铁”,既有毛笔的柔劲,又暗含筋骨;转折处多“圆转为主,方折为辅”,如“都”“赋”“殊”的宝盖头转折,圆转流畅却不软塌,方折处(如“山”“川”的竖折)则短促有力,刚柔相济。
牵丝连带:虚灵飘逸,暗接为主作为行书,《游目帖》的“连笔”不追求刻意缠绕,而是“实连少、虚连多”——如“足下”“山川”“诸奇”等连写处,多以纤细的“牵丝”轻轻勾连,或仅靠笔势暗示衔接(如“省足”二字,末笔与首笔虽无明显牵丝,却因笔势连贯而显一气呵成),避免了“缠绕过密”的俗气,尽显“飘若浮云”的飘逸感。
二、结体:欹正相生,“破体”求变
王羲之打破了汉隶、章草“横平竖直、对称规整”的结体传统,在《游目帖》中创造出“欹正结合、疏密有致”的动态平衡,核心是“不抱一格,随字赋形”:
欹正变化:以正为基,欹而不倒多数字并非绝对端正,而是略带“欹侧”却始终保持平衡——如“扬”字左窄右宽,右半“昜”稍向右倾;“雄”字左半“厷”略向左斜,右半“隹”稍向右靠,二者形成微妙的“对抗平衡”,避免了呆板;又如“奇”字,上半“大”稍扁,下半“可”稍宽,整体虽有轻重变化,却始终稳如泰山,尽显“欹正相生”的妙趣。
疏密对比:松紧有度,主次分明结体注重“空间分割”的节奏感,如“蜀”字,上半“罒”紧密,下半“虫”疏朗;“登”字上半“癶”开张,下半“豆”紧凑,通过“疏密反差”突出主次,让字形更有呼吸感;又如“峨眉”二字,“峨”左密右疏,“眉”上密下疏,二字相邻却疏密互补,避免了视觉单调。
大小错落:随势赋形,不刻意求齐帖中字的大小并非整齐划一,而是随笔画多少、笔势走向自然变化——如“一”“三”“为”等简笔字稍小,“扬雄”“左太冲”“三都赋”等复杂字稍大,却因“笔势连贯”而不显杂乱(如“扬雄《蜀都》”四字,大小错落却气脉相通),尽显“自然天成”的审美。
三、章法:气脉连贯,“散”而不乱
《游目帖》作为信札,章法并非刻意设计的“排兵布阵”,而是“以文为脉,以笔为气”的自然流露,核心是“行款流畅,疏密呼应”:
行款:纵有行,横无列纵向看,每行字的中轴线基本平行,保持了整体的规整;横向看,字与字之间并非对齐排列,而是随结体大小、笔势走向自然错落(如第一行“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字距有松有紧,行距则保持均匀),避免了“算子排齐”的僵硬,尽显“行书”的灵动。
字距行距:松紧交替,气脉贯通字距并非均匀一致,而是“紧处密不透风,松处疏可走马”——如“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八字,因内容关联紧密,字距稍近;而“殊为不备”与“悉彼故为多奇”之间,字距稍松,形成“疏密节奏”;行距则始终保持适度留白,让各行之间既有独立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