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车公求教》的译文和注释
《车公求教》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第二之九○》,原文、译文和注释如下:
原文:
孝武将讲《孝经》,谢公兄弟与诸人私庭讲习。车武子难苦问谢,谓袁羊曰:“不问则德音有遗,多问则重劳二谢。”袁曰:“必无此嫌。”车曰:“何以知尔?”袁曰:“何尝见明镜疲于屡照,清流惮于惠风?”
译文:
孝武帝要讲《孝经》,谢安兄弟和众人在私邸中研究讨论。车武子有疑难问题就反复请教谢安,他对袁羊说:“不问,就会错过谢安兄弟的精妙言论;多问,又会让二谢过于劳累。”袁羊说:“肯定不会有这种顾虑。”车武子问:“你怎么知道呢?”袁羊说:“何曾见过明镜会因为多次映照而疲劳,清澈的流水会害怕微风的吹拂?”
注释:
私庭:私邸,王侯大官的府第。
讲:研究,讨论。
车武子:即车胤,约333-401年,“车胤囊萤”故事的主人公。
难苦:疑难,不精密,这里指反复请教。
德音:善言,对别人言辞的敬称,这里指谢安兄弟的言论。
惠风:和风。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之九○》中“车公求教”的故事,篇幅虽短却意蕴深远,从求知态度、人际交往、才能本质三个维度,为现代人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启示:
一、求知当有“不怯问、不敷衍”的平衡心
车武子(车胤)的核心困境——“不问则德音有遗,多问则重劳二谢”,恰是多数人求知时的常见顾虑:既怕错过真知,又怕因“多问”显得笨拙、麻烦他人。但故事的落点(袁羊的回应)打破了这种纠结:真正的求知者,应先放下“怕打扰他人”的过度顾虑,聚焦“对知识的渴望”本身。谢安兄弟作为当时的名士,其“私庭讲习”本就是分享见解的过程,而“多问”恰恰是对知识的尊重、对分享者的认可——正如“明镜不疲于照”,有学识、愿分享的人,从不反感他人真诚的请教;反之,若因“怕麻烦”而压抑疑问,反而会错失成长的机会。这启示我们:求知的本质是“主动探索”,真诚的提问从不是负担,而是连接知识与自身的桥梁。
二、优秀者的“价值输出”,本质是“能力的自然流淌”
袁羊以“明镜屡照不疲、清流不惮惠风”作比,堪称精妙——明镜的价值在于“映照”,清流的美感在于“受风拂动”,二者的“功能”与“被使用”本就是一体的;同理,谢安兄弟的学识、见解,若不通过与人讨论、解答疑问来传递,其价值反而会被埋没。这一比喻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真正有能力、有格局的人,从不将“输出价值”视为“消耗”,而是将其当作自身能力的“自然体现”。就像教师不疲于授课、学者不惮于交流,他们的“付出”并非“劳累”,而是自身价值的延伸。这也提醒我们:与人交往时,不必过度担心“麻烦优秀者”——若你的请教是真诚的、有思考的,反而会成为对方“价值落地”的契机。
三、人际交往中,“真诚”远胜于“过度客气”
车武子的顾虑,本质是一种“过度客气”:他因担心“重劳二谢”,差点放弃请教;而袁羊的回应,恰恰点破了这种客气的“多余”——真正的知己、同道,更看重“彼此的真诚互动”,而非“表面的互不打扰”。谢安兄弟愿意与众人“私庭讲习”,本就抱着“交流探讨”的心态,车武子的“多问”,恰恰是对这份“交流氛围”的呼应,而非“冒犯”。这启示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尤其是求知、请教的场景),“真诚的需求表达”远比“刻意的疏远客气”更能拉近距离。过度担心“给对方添麻烦”,反而会让彼此的互动变得僵硬;反之,带着尊重与思考的“主动请教”,更易建立起有价值的连接。
四、从“车胤”的形象,看“求知者的底色:谦逊与执着”
故事的隐含主角车胤,本身是“囊萤夜读”的典故原型,其求知的勤奋与谦逊早已深入人心。此处他“难苦问谢”却又顾虑“劳谢”,更凸显了他的特质:既有着“求真好学”的执着,又有着“尊重他人”的谦逊。这种“执着而不冒失、谦逊而不退缩”的态度,正是求知者最珍贵的底色——不因为“想求知”就肆无忌惮,也不因为“怕麻烦”就放弃探索,在“渴望”与“尊重”之间找到平衡。这也为现代人提供了范本:无论向谁请教,既要带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知欲,也要带着“体谅他人”的同理心,二者结合,才是最得体的求知姿态。
综上,这个小故事看似是“一段对话”,实则是对“求知、处世、识人”的浓缩总结——它告诉我们:求知要“敢问”,待人要“真诚”,识人要“见本质”,而优秀者的价值,恰在与他人的良性互动中得以彰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