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语文备考之中秋诗词专题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docxVIP

2026年高考语文备考之中秋诗词专题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秋诗词专题高考诗歌鉴赏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

杜甫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满目飞明镜”?将月亮比作明亮的镜子,形象地写出了中秋月色的皎洁,“归心折大刀”?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B.?颔联?“转蓬行地远”?以?“转蓬”?自比,写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羁旅之苦,“攀桂仰天高”?中?“攀桂”?暗含对仕途的向往。

C.?颈联?“水路疑霜雪”?从视觉角度写月光洒在水面上,如同霜雪一般,营造出清冷的氛围,“林栖见羽毛”?则突出了月色的明亮。

D.?尾联?“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通过描写诗人凝视月中白兔,想要数清兔身上的细毛,侧面烘托出中秋月色的皎洁明亮。

答案:B

解析:颔联?“攀桂仰天高”?中的?“攀桂”?并非?“对仕途的向往”,在古代中秋赏月的语境中,“攀桂”?多与赏月、思乡相关,这里主要是诗人仰望高空明月,抒发漂泊在外的孤独与对家乡的思念,并无对仕途向往之意。

这首诗是如何表现中秋月色特点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运用比喻手法,首联?“满目飞明镜”?将月亮比作明亮的镜子,直接写出中秋月色的皎洁明亮。②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颈联?“林栖见羽毛”写在月光下能看清林中栖息鸟类的羽毛,尾联?“直欲数秋毫”?写想要数清月中白兔身上的细毛,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的明亮。③运用视觉描写,颈联?“水路疑霜雪”?描写月光洒在水面上如同霜雪的视觉景象,既写出了月色的清冷,也间接体现了月色的明亮。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开篇以问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起笔,既写出了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也暗含了对人生的思索。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出了词人既向往天上仙境,又担心仙境高寒、难以承受的矛盾心理。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二字,生动地描绘出月光移动的轨迹,“照无眠”?则点明月光照亮了无法入眠的词人。

D.?词的下阕?“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埋怨月亮总是在人们分别时圆满,表达了词人对离别的怨恨。

答案:D

解析:“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并非?“表达了词人对离别的怨恨”,这里更多的是词人由月亮的阴晴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流露出对亲人分离的怅惘之情,但随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又表现出词人豁达的人生态度,所以?“怨恨”?表述过重。

这首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案:①情感表达真挚深沉,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希望亲人能够平安长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好的中秋月色,将对亲人的思念与美好的祝愿融入其中,情感真挚动人。②意境开阔豁达,“千里共婵娟”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将相隔千里的人们通过共同欣赏明月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开阔的意境,体现了词人豁达的胸怀。③语言简洁优美,“但愿人长久”?直白地表达愿望,“千里共婵娟”?则用?“婵娟”?代指明月,语言典雅优美,富有感染力,成为千古名句,易于流传。

三、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5-6?题

折桂令?中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一轮飞镜谁磨?”以问句起笔,将中秋明月比作打磨光亮的飞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圆与明亮。

B.“照彻乾坤,印透山河”?两句,从空间角度描写月光的皎洁,月光照亮了天地万物,印透了山川河流,境界宏大。

C.“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中?“玉露泠泠”?写出了秋夜露水的清冷,“洗秋空银汉无波”?则描绘出秋夜天空的澄澈明净。

D.“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写出了中秋月色比往常更加明亮,桂树的影子在月光下摇曳多姿,营造出凄凉的氛围。

答案:D

解析:“营造出凄凉的氛围”错误,“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写出中秋月色的明亮与桂影的优美,结合后文?“老子高歌”“不醉如何”?可知,这里营造的是一种欢快、愉悦的氛围,而非凄凉。

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

文档评论(0)

专注中高考语文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15年深耕,专注中高考语文资料收集整理!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16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