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商业城市的空间格局.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宋商业城市的空间格局

站在西安城墙下仰望,城砖上的斑驳痕迹仿佛在诉说千年往事。若把时间倒回唐宋,长安、汴京、临安这些曾辉煌一时的商业城市,其空间格局恰似一卷逐渐展开的长轴画卷——唐代的工整如界画,宋代的灵动似写意,每一处街巷的转折、每一片市坊的分布,都藏着那个时代的经济密码与生活温度。本文将沿着历史的脉络,从唐代的“坊市相分”到宋代的“街市交融”,拆解唐宋商业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逻辑与内在肌理。

一、唐代:被“格子”框住的商业世界

1.1坊市制:用围墙划分的秩序

若说唐代的商业城市是一座精密运转的机器,“坊市制”便是其核心齿轮。这种制度源于汉代“里市分设”的传统,经魏晋南北朝发展,至唐达到鼎盛。简单来说,“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二者被高大的夯土围墙严格分隔。以长安城为例,全城被朱雀大街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侧54坊、西侧55坊,每坊面积约0.5平方公里,四周筑有坊墙,墙高约2米,墙顶覆盖瓦檐防攀爬。坊门朝开夕闭,《唐会要》记载“五更三筹,顺天门击鼓,听人行;昼漏尽,顺天门击鼓四百槌,闭门”,每天清晨,随着街鼓声声,坊门开启,居民才能外出;日暮时分,街鼓再次响起,坊门紧闭,违者便是“犯夜”,要受笞刑。

市的设置更为讲究。长安城东西各有一市——东市和西市,每市占两坊之地,周边同样有围墙,四面设门。东市靠近达官贵人居住区,多卖珠宝、丝绸等高档货;西市则因靠近丝绸之路起点开远门,胡商云集,《唐两京城坊考》提到西市“胡客留居者甚多,货财巨万”,波斯的宝石、大食的香料、突厥的马匹在此集散,被时人称为“金市”。市门的开闭与坊同步,但管理更严:中午12点,市楼(管理机构)击鼓三百下,商人才可入内交易;傍晚6点,击钲三百下,必须收摊离场。这种“日中为市”的传统,让商业活动被严格限制在固定时间与空间内。

1.2典型城市的空间样本:长安与洛阳

作为唐帝国的双都,长安与洛阳的空间格局最能体现唐代商业城市的特征。长安的规划堪称“棋盘式布局”的典范:宫城居北,象征“紫微正中”;皇城在南,集中官署;外郭城被南北11条大街、东西14条大街分割成108坊,如棋盘般整齐。东市位于皇城东南,西市位于皇城西南,这种“前朝后市”的布局暗合《周礼·考工记》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既保证了皇室的权威,又将商业活动置于可控范围内。考古发现,西市遗址内有东西向、南北向各两条街道,宽16米,将市场分为9个区域,每个区域内又有小巷,推测是按商品种类分区,比如“鞦辔行”卖马具,“药行”卖药材,“帛行”卖丝绸,空间功能清晰。

洛阳的布局稍显灵活,因洛水穿城而过,商业中心“南市”便设在洛河南岸,依托水运优势。《元河南志》记载,南市“东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但即便如此,南市仍被围墙环绕,且位置远离宫城(宫城在洛河北岸),这种“隔河而市”的设计,本质上还是为了将商业活动与政治中心保持距离,避免“市声扰政”。

1.3封闭格局下的“突围”:夜市与草市的萌芽

严格的坊市制虽维护了秩序,却压抑了商业活力。中唐以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商人与市民开始“突破”规则。最典型的是夜市的出现。长安崇仁坊“昼夜喧呼,灯火不绝”(《长安志》),扬州“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王建《夜看扬州市》),这些记载说明,即便有“犯夜”的禁令,夜市仍在城墙的缝隙中生长——要么在坊内偷偷经营,要么在城门附近“打游击”。

另一种突围是“草市”的兴起。草市多位于城乡结合部或交通要道,因未被纳入官方坊市体系,管理松散。比如成都城外的草市,“江桥争渡市,烟树远村斋”(张籍《成都曲》),因靠近锦江码头,逐渐发展为固定市集;汴州(今开封)的草市则沿汴河分布,为后来宋代汴京的崛起埋下伏笔。这些“非正规”的商业空间,如同春草般顽强,悄悄动摇着坊市制的根基。

二、宋代:从“围墙”到“街市”的革命性转型

如果说唐代的商业城市是被框在“格子”里的精致画卷,那么宋代的城市则像是一幅逐渐展开的长卷,线条越来越自由,色彩越来越丰富。这种转型始于北宋,完成于南宋,核心是“坊市制”的瓦解与“厢坊制”的建立,商业空间从“封闭的点”扩散为“流动的线”。

2.1坊墙倒塌:商业空间的“破界”

北宋开国之初,汴京(今开封)仍保留坊市制的残余,但随着人口激增(真宗时已超百万),原有格局难以为继。《宋会要辑稿》记载,太宗至道元年(995年),“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这道诏书虽未明言废除坊市制,却默许了夜市的合法性。到仁宗景祐年间(1034-1038年),“坊”的围墙被正式拆除,“侵街”现象合法化——商人可以临街设店,居民可以开门面市,原本分隔坊市的围墙,或被拆除,或因年久失修倒塌,最终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以汴京最繁华的御街为例,这条北起宫城宣德门、南至南薰门的主干道,原本是皇家仪

文档评论(0)

level来福儿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二级计算机、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证持证人

好好学习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9月05日上传了二级计算机、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