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高考真题试卷及答案.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年全国高考练习题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正在重塑人类社会的认知边界。从AlphaGo击败人类棋手到GPT-4实现多模态对话,技术理性的扩张引发了关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关系的深层讨论。有学者指出,当算法开始替代人类完成信息筛选、情感分析甚至价值判断时,人文精神的守护需要更主动的介入。

技术的去人性化倾向首先体现在信息茧房的形成。算法通过捕捉用户浏览痕迹构建兴趣图谱,看似精准的信息推送实则压缩了认知维度。一个长期接收美食探店内容的用户,可能逐渐失去对社会议题的关注;习惯短平快视频的大脑,会慢慢丧失深度阅读的能力。这种单向度的信息投喂,本质上是将复杂的人性需求简化为数据标签,用技术逻辑替代了人文逻辑。

但技术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其与人文精神共生。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合作开发数字藏经洞,通过VR技术让游客穿越到莫高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壁画的色彩韵律与历史温度;故宫博物院推出数字文物库,将186万件文物数字化,既满足了学术研究的精确需求,又通过互动程序让青少年在拼图游戏中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密码。这些案例证明,技术可以成为人文精神的扩音器,而非消音器。

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倒逼人文教育升级。当重复性劳动逐渐被机器取代,人类的核心竞争力将转向创造力、共情力与批判性思维。某重点中学开设AI伦理与人文课程,学生不仅要学习算法原理,更要讨论自动驾驶撞车时的伦理选择医疗AI误诊的责任归属等问题;高校增设数字人文专业,将计算机技术与文学、历史研究结合,培养既能处理大数据又能解读文化密码的复合型人才。这种教育转向,本质上是在技术浪潮中锚定人的主体地位。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4年11月《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精神重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算法通过构建兴趣图谱实现精准推送,导致用户完全失去对社会议题的关注

B.数字藏经洞项目证明技术能替代人类完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C.当重复性劳动被机器取代后,人类的核心竞争力将转向创造力等非技术能力

D.数字人文专业的设立旨在培养能处理大数据的计算机技术人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人工智能发展为背景,围绕技术与人文的关系展开论述

B.第二段用美食探店用户的例子,论证了信息茧房对认知维度的压缩

C.第三段列举敦煌、故宫案例,从正面论证技术与人文可以共生

D.第四段通过对比论证,突出人文教育升级对技术发展的倒逼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技术理性的扩张可能导致用数据标签简化人性需求的问题

B.引导技术与人文共生需要找到技术逻辑与人文逻辑的结合点

C.高校数字人文专业的设立体现了对人主体地位的重视

D.只要升级人文教育,就能在人工智能时代锚定人类的核心竞争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归巢

老周站在拆迁告示前,指尖把那张2025年重点城中村改造项目的纸角揉出了毛边。风卷着梧桐叶打旋儿,落在他脚边,像枚发黄的旧书签。

爸,别看了,签了吧。女儿小芸从电动车上下来,手机屏幕还亮着,张婶家昨天签的,赔了三套安置房;李叔家要了现金,在新区买了学区房......

老周没接话,沿着青石板路往巷子里走。两边的老房子大多已经搬空,有些窗户洞开,像缺了牙的嘴。他停在13号院门前,生锈的铜锁还挂着,门楣上积善堂的木匾被雨水冲得发白,却依然能辨认出祖父手书的笔锋。

记得不?老周回头对小芸说,你五岁那年,在院子里追猫,撞翻了那口腌菜缸。你妈要打你,还是太奶奶护着,说小囡家,哪能跟坛坛罐罐置气......

小芸低头刷着手机:爸,现在谁还腌菜?小区楼下超市,什么菜都有。

老周推开虚掩的门,院里那棵老石榴树还在,枝桠上挂着几个干巴巴的石榴,像小灯笼。他摸了摸树干,树皮皲裂的纹路里,还嵌着当年自己刻的周建国1978——那是他高中毕业后去工厂上班的年份。

爸,拆迁办说今天必须签。小芸的声音有些急,王主任说,过了今天,奖励金要少十万......

你看那口井。老周指着院角,青石板盖着的古井,你太爷爷用了三十年才挖成,说井水养人,人心要像井水一样清。后来你爷爷在井边种了栀子花,每年端午,满院都是香的......

爸!小芸提高了声音,我知道您舍不得老房子,可现在巷子窄得连救护车都进不来,水管三天两头漏,您上次摔倒是怎么回事?要不是邻居发现......

老周突然蹲下来,在石榴树旁的土里扒拉。小芸凑过去,看见他挖出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盒,打开后是张泛黄的全家福:太奶奶裹着蓝布衫,爷爷穿着中山装,爸爸

文档评论(0)

yclhg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