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杞人忧天》原文翻译及比较阅读
《杞人忧天》作为中国古代寓言中的经典之作,其故事短小精悍,寓意却深远悠长,千百年来为人所熟知并广泛引用。通常,它被用以形容那些不必要的、缺乏根据的忧虑,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然而,若我们回归文本本身,结合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不同语境下的解读,便能发现这则寓言所蕴含的文化意涵远非“庸人自扰”所能简单概括。本文旨在提供《杞人忧天》的原文、注释与白话翻译,并通过多维度的比较阅读,深入探析其内在价值与启示。
一、《杞人忧天》原文与注释翻译
(一)原文(出自《列子·天瑞》)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二)字词注释
1.杞(qǐ)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在今河南省杞县一带。
2.崩坠:崩塌坠落。
3.身:自身,自己。
4.亡(wú):通“无”,没有。
5.寄:依附,依托。
6.废寝食: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废,停止。
7.因:于是,就。
8.晓:告知,开导。
9.积气:积聚的气体。
10.若:你。
11.屈伸:身体的弯曲伸展。
12.行止:行动和停留。
13.奈何:为什么,怎么。
14.果:果然,果真。
15.星宿(xiù):泛指星辰。
16.只使:即使。
17.中(zhòng)伤:击中伤害。
18.奈……何:对……怎么办。
19.积块:堆积的土块。
20.四虚:四方虚空之处。
21.躇(chú)步跐(cǐ)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跐,踩;蹈,踏。
22.舍(shì)然:释然,放心的样子。舍,通“释”。
(三)白话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下来,地会陷落下去,自己没有地方依托,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又有一个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忧而担忧的人,于是前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气体。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会崩塌呢?”那个杞国人说:“天如果真的是积聚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不过是积聚的气体中那些能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对人造成什么伤害。”那个杞国人又说:“那么地陷下去怎么办呢?”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方的虚空之处,没有哪个地方没有土块。你行走踩踏,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地会陷落呢?”那个杞国人听了,释然放心,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因此释然放心,非常高兴。
二、比较阅读与文化意涵探析
《杞人忧天》的故事以其鲜明的形象和朴素的哲学思辨,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符号。对其进行比较阅读,不仅能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更能从中窥见不同时代、不同视角下的文化心态与价值取向。
(一)《列子》文本内部的解读:忧与解的辩证
在《列子·天瑞》篇中,这则寓言并非孤立存在,其上下文围绕着“道”、“生死”、“宇宙”等终极问题展开。因此,杞人的“忧”并非简单的个人焦虑,而是对宇宙秩序和人类生存根基的根本性追问。这种追问,在古人看来,或许是“过”了,但其中蕴含的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敬畏,以及对生存境遇的深切关怀,具有其原始的哲学意味。
文中“晓之者”的劝解,代表了一种基于日常生活经验和朴素唯物主义的解释。他将“天”视为“积气”,“地”视为“积块”,并以人在其中的日常活动(呼吸、行走)来证明其稳固性。这种解释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试图用可知的、经验的现象去消解不可知的、超验的恐惧,体现了古人试图理解和掌控自然的努力。然而,这种解释也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它无法真正回答日月星辰的本质、大地的结构等复杂问题。
故事的结局是双方“舍然大喜”。这种“喜”,一方面是杞人疑虑消除后的释然,另一方面也可能暗含着《列子》对这种过度忧思的某种消解——即认为此类根本性的宇宙忧虑,在经验面前是可以化解的,人应着眼于现实生活,而非徒然忧虑那些超出认知范围或无法改变的事物。
(二)后世阐释与成语语义的固化:从“忧天”到“庸人自扰”
随着时间的推移,“杞人忧天”逐渐从一个具有哲学思辨色彩的寓言故事,固化为一个成语。在大多数后世的使用中,其语义逐渐窄化,主要指称那些为不必要的或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而担忧的人,带有明显的负面和讽刺意味。这种语义的固化,反映了大众文化对经典文本的选择性接受和简化。
例如,在宋代,朱熹曾言:“杞人忧天,徒为无益。”这种看法便已将“杞人忧天”的行为定性为“无益”之举。在民间俗语和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