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古诗鉴赏详解:《偶成朱熹》详注+译文+赏析.docxVIP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古诗鉴赏详解:《偶成朱熹》详注+译文+赏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偶成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舒。

未觉池塘睿草梦,阶前错叶已秋声。

【注释】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晦翁,徽州婺源人(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绍兴十年(1148年)进士,卒后追谥“文”。朱熹早年受业于理学大师李侗,师承二程学说,兼采周敦颐、张载的思想,集宋代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朱熹的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伊洛渊源录》《八朝名臣言行录》《资治通鉴纲目》《楚辞集注》《诗集传》《韩文考异》等,后人编纂有《朱子语类》和《朱文公文集》。

少年:古称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又,年轻,年轻时。

学:学问,学业、事业。

一寸:十分为一寸。引申为微少。

一寸光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形容时间短暂。

轻:轻视,轻松放过。

未觉:没有感觉、觉醒。

池塘春草梦:东晋诗人谢灵运《登池上楼》中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歌咏南国早春的句子。

阶:台阶。

梧:梧桐,落叶乔木。

秋声:指秋天里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落叶声、虫鸟声等。

【译文】

我偶然写成的一首诗

朱熹

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赏析】

此诗大约写于朱熹的晚年。相传朱熹年老时,散步到一所学堂,看到一群学子在室外池塘边打闹戏耍。当时正值深秋,梧桐树叶随风飘落,想到自己白头,不禁感慨万千,随口吟下这首诗,后人也把这首诗题名为《劝学》诗。

古人常感岁月易逝,因此非常珍视光阴,有“寸阴尺璧”“一寸光阴一寸金”的说法,把极其短暂的时间比作金和玉。朱熹是南宋的大学者,自然也觉得时间宝贵。这首诗就是告诫少年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是诗人用切身体会告戒年轻人的经验之谈,说明人生易老,学问难成,因而必须爱惜光阴。因其“易老”、故“不可轻”,可见惜时之重要。说明应该珍惜自己美好的年华,努力学习,切莫让可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溜走。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诗人以敏锐、细腻的笔触,借用前人诗句中的优美形象,结合自己对“少年易老学难成”的深切感受,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梦未觉,梧叶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备增劝勉的力量;从而使“一寸光阴不可轻”的题旨得以更鲜明的体现,给读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朱熹作为一个理学家,其诗往往蕴含一些哲理,但他却能将这些哲理用比喻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人不觉枯燥乏味,这是他诗歌的一大特色。此诗勉励年轻人要爱惜时间,刻苦学习,不要浪费自己的青春,刻苦治学,有所作为。

总之,《偶成》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晚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大约写于朱熹的晚年,据载他在临终前三天还在修订《大学章句集注》,珍惜时间的习惯贯彻了一生。

全诗前两句以切身体会劝诫年轻人珍惜光阴,后两句通过“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的意象,用季节更迭暗喻时光飞逝。朱熹作为理学家,将哲理融入春草秋叶的比喻中,使劝学主题更显形象生动。该诗因劝学主旨突出,后人也称其为《劝学》诗。

试题:

(四)阅读T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勉学者

郑獬

绕座群书如累玉,夜灯志睡昼忘饥。文章须用圣贤晰,议论要通今古疑。

盂子岂尤仁又国,前卿犹作帝互师。太平歧路安子聿,好跨火窥万里驰。

偶成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舒。

未觉池塘睿草梦,阶前错叶已秋声。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郑诗首联以“累五”喻群节,乂通过“夜”“卷”的时间跨度、“上顺”“彩识”的状态描写,展现治学的勤奋与专注。

B.郑诗颈联援引孟子、荀卿的典故,既呼应“文章须用圣研断”的观点,也暗示钻研圣研之学可成就经世之才,拓宽劝学格局。

C.郑诗述联喻实现太平的路径清晰,勉励学者当以高远志向追求学术期峰,写首联“治学之勤”形成呼应。

D.朱诗用“未觉”和“已”形成时间上的强烈对比,以“春尽梦”到“梧叶秋户”的变化,形象地警示学子时光易逝,需珍惜光阴。

16.两首诗同为劝学主题,但在治学目标与感情基调方面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6分)15.答案:

15.C

解析:“太平歧路安于掌”喻学者通过治学可洞悉实现太平的清晰路径,“跨大宛万里驰”勉励学者以高远志向践行济世之贵,不仅仅是“追求学术巅峰”。

16.治学目标:(3分)

郑诗强调学习的终极目标在于经世致用,朱诗治学目标侧重个人不虚度青春、踏实治学。

感情基调:(3分)

郑诗情感昂扬,充满壮志豪情,慷慨勉励,展现出积极进取的治学理想:朱诗情感恳切,饱含殷切期许,传递关怀,劝勉学子立足当下、珍惜时光。

文档评论(0)

中高考语文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15年深耕,专注全国各地中高考语文资料收集整理!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