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VIP

2025年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年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数字人文的兴起正在悄然改变传统学术研究的范式。这一融合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的交叉领域,既为文献整理、数据挖掘提供了高效工具,也对学术研究的“人文性”提出了新挑战。

传统人文学术强调“细读”与“深描”,学者通过对文本的反复咀嚼、对语境的深度还原,实现对意义的阐释。数字人文则借助大数据分析、文本可视化等技术,将文本转化为可计算的“数据”。例如,通过词频统计能快速发现某一时期文献中“礼”“仁”等关键词的使用频率变化,通过共现分析可呈现概念间的关联网络。这种“远距离阅读”模式,突破了个人阅读的局限性,使大规模文本分析成为可能。有学者统计,18世纪英国小说中“情感”一词的出现频率较17世纪增长300%,这一发现为研究启蒙时代情感观念的变迁提供了量化支撑。

但技术的介入也可能消解人文研究的独特性。当文本被拆解为数据单元,字里行间的温度、言外之意的幽微可能被简化为冰冷的数字。法国思想家利奥塔曾警示“元叙事”对个体经验的吞噬,数字人文若过度依赖算法,同样可能用标准化的数据分析替代具体的文本阐释。例如,某研究通过情感分析软件判定《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情感倾向差异,却忽略了“悲喜交融”的古典美学特征,这种机械判断反而遮蔽了文本的丰富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研究主体的转变。传统学术强调“研究者—文本”的直接对话,学者的学术直觉、生命体验是阐释的重要维度。数字人文背景下,“研究者—技术—文本”的三角关系形成,技术成为必要中介。这要求学者不仅要具备传统的人文素养,还需掌握编程、数据库管理等技术能力。但部分研究者陷入“技术崇拜”,将研究价值等同于技术应用的复杂度,用漂亮的可视化图表掩盖思想的贫乏,这种倾向实则背离了数字人文“以技术赋能人文”的初衷。

从长远看,数字人文的健康发展需要保持“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平衡。技术是工具,其价值在于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而非替代人文思考。正如数字人文先驱弗朗哥·莫莱蒂所言:“远距离阅读不是要取代近距离阅读,而是要与它互补。”只有让技术回归工具属性,让人文性始终作为研究的核心,数字人文才能真正推动学术的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人文通过技术手段将文本转化为数据,实现了对传统“细读”研究模式的突破。

B.词频统计、共现分析等技术能为学术研究提供量化支撑,但无法完全替代文本阐释。

C.数字人文研究中“技术崇拜”现象的本质,是将技术应用复杂度等同于研究价值。

D.保持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平衡,是数字人文推动学术创新的必要条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数字人文对传统学术的影响为核心,从优势、挑战、对策三方面展开论述。

B.第二段以18世纪英国小说研究为例,论证了数字人文“远距离阅读”的应用价值。

C.第三段引用利奥塔的观点,是为了说明数据化处理可能遮蔽文本的个体经验特征。

D.末段引用莫莱蒂的话,旨在强调技术手段与传统研究方法应相互补充而非对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人文学术因依赖“细读”模式,无法处理大规模文本,因此需要数字技术介入。

B.情感分析软件对《红楼梦》的判断存在缺陷,说明技术手段完全不适合文学研究。

C.数字人文要求研究者兼具人文素养与技术能力,这会提升学术研究的整体水平。

D.数字人文的“人文性”核心,意味着在研究中应始终以人文思考引导技术应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老匠人的工具箱

林伯的工具箱在八仙桌上摆了三十年。那是个榆木做的老物件,漆色早褪成了琥珀色,边角包着的黄铜皮被摸得发亮。箱盖内侧刻着“民国廿三陈记木作”,那是林伯师傅的师傅传下来的。

“小航,过来。”林伯掀开箱盖,松香混着木屑的味道涌出来。十五岁的孙子小航凑过去,看见排列整齐的家伙什:墨斗垂着细如发丝的墨线,刨子的铁刃闪着冷光,凿子按大小码成一列,最里面躺着把刻刀,刀身缠着褪色的红布——那是林伯第一次独立完成花窗雕刻时,师娘给系的。

“这些家伙,比你爸还金贵。”林伯用粗粝的手指抚过刨子把手,那里有他三十年磨出的凹痕。小航望着工具箱里的家什,想起上周在学校机房看见的3D建模软件,电脑屏幕上旋转的木构件比师傅手下的更精准,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入梅那天,镇中学的王老师找上门。“林师傅,教室后墙的老课桌又坏了。”王老师指着墙角的破课桌,桌腿榫头松了,桌面裂着缝。“这些老课桌跟了我二十年,修修还能用。”林伯蹲下来,用指甲掐了掐桌腿的木料:“是老榆木,还没糟。”

小航跟着林伯搬工具箱。雨丝飘进三轮车车棚,林伯把工具箱护

文档评论(0)

伍四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