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容斋笔记——钴鉧沧浪》含答案译文.docxVIP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容斋笔记——钴鉧沧浪》含答案译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容斋笔记——钴鉧沧浪》含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钴鉧沧浪

柳子厚《钴鉧潭西小丘记》云:“丘之小不能一亩。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予怜而售之。以兹丘之胜,致之沣水鄠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

苏子美《沧浪亭记》云:“予游吴中,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三向皆水,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予爱而裴回②,遂以钱四万得之。”

予谓二境之胜绝如此,至于人弃不售,安知其后卒为名人赏践?沧浪亭者今为韩蕲王家所有,价值数百万矣,但钴鉧复埋没不可识。士之处世,遇与不遇,其亦如是哉!

——选自(南宋)洪迈《容斋笔记》,略有删改

【注释】①鄠(hù):鄠县,后文的杜县,都是地名。唐朝时在都城附近。②裴回:徘徊。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陌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安知其后卒为名人赏践?

(3)你是否赞同文章最后一句话所表达的人才观?请结合初中教材中一篇古文加以证明。

【答案】(1)今弃是州也/农夫渔夫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

(2)怎知它们后来最终会被名人欣赏游赏呢?

(3)作者认为他人的欣赏是一个人能够施展才华的原因。

示例:赞同。如韩愈的;《马说》,贤才不遇明主,就只能被埋没,甚至被描残。

示例:不赞同。如苏轼,满腹才华屡遭贬谪,但是每到一处都造福一方,凭借自身对志向的坚守赢得后人的敬仰。

【分析】参考译文:

柳宗元在《钴鉧潭西小丘记》中说:“小丘的面积不到一亩。询问它的主人,(主人)说:‘这是唐家废弃的土地,想卖却卖不出去。’问它的价钱,(主人)说:‘只要四百文。’我同情它(的遭遇)就买了下来。凭着这小丘的美景,要是把它放到沣水、鄠县、杜县一带,那么富贵游赏的士人争着购买它,一天之内增价千金(也)越发买不到。如今(它)被遗弃在这永州,农夫渔父从旁边经过却鄙视它,售价四百文,接连几年也卖不出去。”

苏舜钦在《沧浪亭记》中说:“我游览吴中,经过郡学东边,回头看见草木郁郁葱葱,高高的土山,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沿着水边在杂花修竹之间找到一条小径,向东走几百步,有一块废弃的土地,三面都临水,旁边没有百姓居住,左右都有林木遮蔽。我喜爱(这里)而徘徊流连,于是用四万文钱买下了它。”

我认为这两处景致如此绝妙,至于被人遗弃卖不出去,怎知它们后来最终会被名人欣赏游赏呢?沧浪亭如今被韩蕲王家拥有,价值几百万文了,只是钴鉧潭又被埋没而无法辨认。士人在世上处世,被赏识与不被赏识,大概也像这样吧!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如今(它)被遗弃在这永州,农夫渔父从旁边经过却鄙视它,售价四百文,接连几年也卖不出去。断句:今弃是州也/农夫渔夫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重点词:安,怎么;知,知道;卒,最终;为,被;赏践,欣赏游赏。句意:怎知它们后来最终会被名人欣赏游赏呢?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课内外迁移能力题。“士之处世,遇与不遇,其亦如是哉”的意思:士人在世上处世,被赏识与不被赏识,大概也像这样吧!由此可知,作者的人才观是认为他人的欣赏是一个人能够施展才华的原因。至于是否赞同,首先表态,然后再说明理由。如果赞同的话,可以结合《马说》来证明,《马说》写了千里马因为不遇伯乐而被埋没,然后“骈死于槽枥之间”,说明了贤才不遇明主,就只能被埋没,甚至被摧残的不幸遭遇。如果不赞同的话,可以结合《江城子?密州出猎》来证明,苏轼写这首词时被贬密州,雄心不改,依然想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虽然苏轼屡次被贬,但却依然豁达乐观,但是每到一处都造福一方,凭借自身对志向的坚守赢得后人的敬仰。

答案:

(1)今弃是州也/农夫渔夫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

(2)怎知它们后来最终会被名人欣赏游赏呢?

(3)作者认为他人的欣赏是一个人能够施展才华的原因。

示例:赞同。如韩愈的;《马说》,贤才不遇明主,就只能被埋没,甚至被描残。

示例:不赞同。如苏轼,满腹才华屡遭贬谪,但是每到一处都造福一方,凭借自身对志向的坚守赢得后人的敬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6****29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