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PAGE1/NUMPAGES12
2025-2026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卷(深圳专用)
全解全析
(考试时间:60分钟,分值:7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测试范围:七年级上册第1~13课。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原创】2024年某考古团队在长江流域某遗址发掘时,出土了大量石器工具及少量陶器残片。经鉴定,石器多为经打磨抛光制成的石斧、石镰,部分石器还带有钻孔工艺;遗址测年数据显示其年代距今约8000~6000年。据此判断,该遗址所处的时代是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答案】B
【解析】题干同时提及“出土少量陶器残片”,而陶器制作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发展的典型特征(旧石器时代无陶器);此外,“距今约8000~6000年”的时间范围,也与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开始)的时间跨度相符,进一步佐证该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选择B项;题干中“石器多为经打磨抛光制成”“带有钻孔工艺”是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磨制石器(含打磨、钻孔工艺)是新石器时代的核心标志,与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如锤击石核、粗糙刮削器)”形成本质区别,由此可初步排除A项。C项“青铜时代”以青铜器具为主要生产工具,始于夏商周时期(距今约4000年以内),与题干时间、器物特征均不符;D项“铁器时代”以铁制工具为核心,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约2500年左右),同样与题干信息矛盾,故排除C、D两项。
2.【原创】考古工作者在半坡遗址中除发现炭化粟粒外,还发掘出用于翻土的石铲、用于收割的石镰以及储存粮食的陶罐。这些考古发现主要能说明半坡原始居民
A.已掌握完整的农业生产流程 B.以采集狩猎为主要食物来源
C.普遍使用青铜农具进行生产 D.居住在干栏式房屋中
【答案】A
【解析】题干中“翻土的石铲(耕作工具)、收割的石镰(收获工具)、储存粮食的陶罐(储存工具)”,涵盖了农业生产从耕作、收获到储存的关键环节,直接说明半坡居民已掌握完整的农业生产流程,A项正确;这些农业相关工具的发现,表明农业是其主要食物来源,而非采集狩猎,排除B项;青铜农具出现于夏商周时期,半坡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无青铜农具,排除C项;半坡居民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干栏式房屋是河姆渡居民的居住形式,排除D项。故选A项。
3.5000多年前,仰韶文化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中独具特色的花卉纹彩陶,传播范围非常广泛,被一些学者认为已出现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这一现象反映了
A.彩陶文化遍布全国 B.中原文化辐射周边
C.南北文化相互交融 D.彩陶工艺东西相通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仰韶文化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中独具特色的花卉纹彩陶,传播范围非常广泛”可知,河南仰韶文化中的花卉纹彩陶,传播到了江苏、山东、青海地区,说明了中原文化辐射周边,B项正确;题干仅涉及了江苏、山东、青海地区,无法说明遍布全国,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中原文化辐射周边,是单向的,而不是南北文化相互交融,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西方彩陶技术,无法说明彩陶工艺东西相通,排除D项。故选B项。
4.【原创】考古学家在陶寺都城遗址的发掘中发现,部分大型墓葬不仅陪葬有玉琮、龙盘等象征权力的礼器,还伴有大量用于祭祀的礼器;而小型平民墓葬中,仅出土少量简陋的陶器和石器,无任何礼器陪葬。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
A.手工业技术高度发达 B.祭祀活动成为社会核心
C.阶级分化已十分显著 D.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
【答案】C
【解析】题干中“大型墓葬(贵族)陪葬象征权力的礼器”与“小型平民墓葬仅出土简陋器物”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社会成员在财富占有、地位等级上的巨大差异,这是阶级分化的典型表现,C项正确;A项“手工业发达”仅能从“精美礼器”侧面体现,但并非材料核心主旨,排除;B项“祭祀为社会核心”过度解读,材料重点是墓葬差异反映的等级问题,而非祭祀本身的地位,排除;D项“农业水平提升”与墓葬陪葬品差异无直接关联,材料未提及农业相关信息,排除。故选C项。
5.下表是史书关于武王伐纣的记载,据此可知,武王伐纣能取得胜利得益于
《国语·周语上》
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弗忍,欣戴(拥戴、拥护)武王。
《史记·周本纪》
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
《淮南子·泰族训》
纣有南面之名,而无一人之德,此失天下也。
A.民心所向 B.武器装备 C.军队数量 D.战略战术
【答案】A
生涯规划师持证人
10年企业营销培训、领导力培训、生产培训经验和数字化转型经历,服务医药、汽车制造和食品行业等500强企业,擅长数据思维、领导力、职业规划等课程讲授。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