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吊车梁安装施工方案
最近跟着师傅参与了某工业厂房的吊车梁安装项目,从前期准备到最终验收,全程蹲守在现场。这活看着是“把铁梁吊起来放到位”,实际里头的门道比想象中复杂得多。今天就把这段经历整理成方案,既是对自己工作的总结,也给刚入行的兄弟姐妹们提个醒——这行没“差不多就行”,每一步都得抠细节。
一、工程概况与目标
咱们这个项目是给2.4万平米的重型装配车间装吊车梁,总共8跨,每跨需要安装32根H型钢结构吊车梁。梁体规格统一是HN600×200×11×17,单根长度12米,自重约3.8吨,设计起重量50吨,轨顶标高10.5米。安装位置在厂房混凝土排架柱的牛腿上,牛腿顶标高统一9.8米,梁顶要和轨道安装面平齐,误差得控制在±3mm以内。
说实在的,刚接到任务时我还有点犯怵——这么多梁,每根都得精准对位,柱子间距24米,中间没支撑,吊装时稍微偏一点,后期轨道安装就得返工。但师傅拍着我肩膀说:“别怕,把准备工作做扎实,后面就顺了。”现在回头看,这话真是经验之谈。
二、编制依据与前期准备
2.1编制依据
方案不是拍脑袋想的,得有“规矩”。我们参照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起重机械安全规程》(GB6067)、项目设计图纸及地勘报告,还结合了公司类似项目的施工总结——去年做的10万吨级仓库吊车梁安装,那些“掉过的坑”都成了现在的“避坑指南”。
2.2技术准备
进场第一天,项目总工就带着我们开图纸会审会。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发现有3根梁的牛腿预埋螺栓位置和图纸差了5mm,要是不提前改,吊装时肯定卡壳。会后我们重新复核了所有柱顶轴线、标高,用红油漆在柱子上标好“+0”基准线,还做了1:1的牛腿模型,在现场模拟试装,确认没问题才放行。
技术交底那天,师傅让我拿着笔记本坐第一排。他说:“交底不是走形式,每个工人都得知道‘为什么这么干’。”我们详细讲了吊装顺序(从中间跨向两侧对称安装)、吊点位置(梁端1/4处,防止变形)、校正方法(经纬仪测垂直度,水平仪测标高),甚至连“雨天不吊装”“风速超6级停工”这些细节都反复强调。
2.3资源准备
人员方面:我们组了15人的专项队,包括2名持证起重工、3名焊工、5名安装工、2名测量员和3名辅助工。师傅特意把干了10年吊装的“老李头”调来,他说:“经验这东西,关键时候能救命。”
机具方面:主吊用25吨汽车吊(臂长28米,作业半径8米时起重量4.2吨,满足3.8吨梁体需求),配4根6×37+1的φ16钢丝绳(单根破断拉力137kN,4根总拉力548kN,安全系数5.5,够保险);辅助工具包括2台J2经纬仪、1台DSZ2水准仪、力矩扳手、楔铁、临时支撑等。
材料方面:吊车梁进场时,我们逐根检查了翼缘板平直度(偏差≤2mm)、腹板垂直度(≤3mm),还核对了出厂合格证和探伤报告——有一根梁的翼缘有细微裂纹,当场就让厂家拉回去换了。螺栓用的是10.9级高强螺栓,进场后抽样做了扭矩系数检测,合格才用。
2.4现场准备
吊装前一周,我们把柱顶牛腿上的混凝土浮浆全凿了,用钢丝刷清理干净,露出石子面;预埋螺栓套上保护套,防止碰撞变形;在吊车行走路线上回填碎石,压实到承载力≥150kPa,还撒了防滑砂——上回有个项目吊车侧滑,就是因为地面没处理好。
三、关键施工工艺
3.1测量放线:精准是第一要义
师傅常说:“线放偏1mm,梁装歪10cm。”我们用经纬仪从厂房控制网引测柱列轴线,每根柱子测3次,取平均值;标高用DSZ2水准仪从±0基准点往上引,在柱身弹好“9.800”的标高线。为了防止误差积累,每装完5根梁就复核一次整体轴线,有回发现第6根梁轴线偏了2mm,赶紧调整了牛腿上的垫片。
3.2构件吊装:“慢”就是“快”
吊装顺序很讲究——先装中间跨的基准梁,再往两侧扩展。第一根梁起吊时,我手都攥出汗了。老李头喊:“别急,先试吊!”我们把梁吊离地面30cm,停了5分钟,检查钢丝绳有没有打滑、吊点焊缝有没有开裂,确认没问题才继续升。
吊到柱顶上方50cm时,安装工用溜绳拉住梁端,慢慢往下放。这时候最考验配合——司机听指挥,钩子落得又稳又慢;安装工猫着腰,把螺栓孔对准预埋螺栓;我举着对讲机,随时报“左偏2cm”“下降10cm”。第一根梁就位用了40分钟,比计划多了15分钟,但师傅说:“慢点开好头,后面就快了。”
3.3校正固定:差一丝都不行
梁落稳后,我们用楔铁临时固定,开始校正。垂直校正用经纬仪,把镜头对准梁端翼缘板侧边,看投影线和柱轴线是否重合;标高校正更麻烦,得在梁下垫不同厚度的钢板(我们备了2mm、5mm、10mm三种垫片),用水平仪测梁顶标高,直到和设计值差不超过2mm。
有回装第12根梁,测出来标高比设计低了4mm,大家正打算加垫片,老李头突然喊停:“等等,看看牛腿是不是下沉了?”一测牛腿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