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气象科普知识竞赛备考核心题(附答案).docxVIP

2025年气象科普知识竞赛备考核心题(附答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年气象科普知识竞赛备考核心题(附答案)

一、气象基础理论

1.题目: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各层的温度变化特征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答案: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是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特征。

-对流层(平均厚度0-12km,赤道厚、两极薄):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米降温0.65℃),集中了75%的大气质量和90%的水汽,是云、雨、风等天气现象的发生层。与人类生产生活直接相关(如农业灌溉需关注对流层降水,航空中低空飞行受对流湍流影响)。

-平流层(12-50km):下层(12-20km)温度随高度变化小;20-50km因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温度随高度升高显著上升(顶部约-3℃)。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朗,适合大型客机高空飞行;臭氧层(20-30km)吸收99%的太阳短波紫外线,保护生物免受伤害。

-中间层(50-85km):温度随高度升高迅速降低(顶部约-90℃),大气垂直对流剧烈,是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后燃烧的主要区域(形成流星现象)。

-热层(85-800km):因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如紫外线、X射线),温度随高度升高急剧上升(顶部可达1000℃以上)。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短波通信至关重要。

-散逸层(800km以上):大气极为稀薄,分子运动速度快(超过逃逸速度的质点会脱离地球引力),是地球大气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区域。

2.题目:气象学中“三要素”指什么?简述其定义及对天气的影响。

答案:气象“三要素”指气温、气压、湿度。

-气温:空气的温度,反映空气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单位:℃或K)。气温的水平差异是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垂直分布影响大气稳定度(如逆温层抑制对流,易导致雾霾)。

-气压:单位面积上大气柱的重量(单位:百帕,hPa)。气压梯度力是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动力;高压(反气旋)控制区多晴朗天气,低压(气旋)控制区多阴雨。

-湿度: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常用相对湿度、绝对湿度、露点温度表示)。相对湿度≥100%且有凝结核时,水汽凝结成云、雾、降水;高湿度环境易引发霉变,低湿度则可能导致呼吸道不适。

3.题目:简述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的影响机制,并说明近地面风与高空风的差异。

答案:

-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是风形成的原始动力,其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单位距离的气压差)成正比。

-地转偏向力:因地球自转产生,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仅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风速越大,偏向力越强)。

-摩擦力:近地面空气与下垫面(如地面、植被)的摩擦作用,减小风速并影响风向(使风偏向低压一侧)。

近地面风受三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从高压吹向低压并偏向),风速较小;高空风(1000米以上)摩擦力可忽略,仅受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平衡,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南半球相反)。

二、天气现象与形成机制

4.题目: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台风雨的形成机制及典型分布区域分别是什么?

答案:

-锋面雨:冷暖气团交汇形成锋面,暖气团沿锋面抬升冷却凝结成雨。典型分布于中纬度地区(如我国东部的梅雨——准静止锋雨;北方夏季的冷锋暴雨)。

-对流雨:近地面空气强烈受热(如夏季午后),暖湿空气剧烈上升,遇冷凝结致雨。特点是历时短、强度大、范围小,典型分布于赤道地区(全年)、热带/亚热带夏季(如华南午后雷阵雨)。

-地形雨:暖湿气流遇山脉阻挡,沿迎风坡抬升冷却凝结成雨(背风坡因下沉增温,水汽蒸发,形成“雨影区”)。典型分布于山脉迎风坡(如喜马拉雅山南坡、美国西海岸落基山东坡)。

-台风雨:台风(热带气旋)中心附近的螺旋云带和眼墙区,暖湿空气强烈辐合上升,形成大范围强降水。典型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如我国东南沿海7-9月)、印度洋、大西洋(飓风)沿岸。

5.题目:雷电的形成需满足哪些条件?简述云闪与地闪的区别及危害。

答案:雷电形成需三个条件:①充足的水汽(形成积雨云,云体厚度通常≥6km);②强烈的垂直对流(使云内冰晶、过冷水滴碰撞,产生电荷分离);③云内电场达到击穿空气的阈值(约3×10^6V/m)。

-云闪:发生在云内或云间的放电现象(占雷电总数的80%),主要危害是可能引发森林火灾(如干燥季节)。

-地闪:云与地面之间的放电(占20%),电流可达几万至几十万安培,释放巨大能量,可直接击伤人员、损坏电器(通过电磁感应)、引发建筑物火灾(如未安装避雷针)。

6.题目:雾的分类依据是什么?辐射雾、平流雾、蒸发雾的形成条件及典型发生区域?

答案:雾按形成原因分为辐射雾、平流雾、蒸发雾、上坡雾等

文档评论(0)

小武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