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剪力墙施工工艺操作规范
干了十来年施工,我最常跟新人说的一句话就是:“剪力墙是楼的脊梁骨,操作规范就是给脊梁骨上保险绳。”这句话不是空口白话——我亲眼见过因为一道剪力墙拆模后出现蜂窝麻面,导致整层结构重新加固;也见证过严格按规范操作的项目,主体验收时监理举着放大镜找问题,最后只说了句“挑不出毛病”。今天就把这些年摸爬滚打的经验攒一攒,和大伙儿唠唠剪力墙施工的那些“硬规矩”。
一、施工前准备:把“地基”打在前面
行家里手都知道,好工艺从“没开工”就开始了。施工前准备不是走过场,是给后续每一步兜底的“先手棋”。
1.1图纸会审:把“问号”变成“句号”
我带徒弟时总让他们先啃图纸,不是看个热闹,是要“挑刺儿”。剪力墙的位置、厚度、标高、配筋率这些核心参数,必须和结构图、建筑图、水电图一一对应。有回图纸上标着“连梁截面300×600”,可水电图里同一位置要预埋400×500的管线盒,这时候就得找设计确认:是调整连梁尺寸还是优化管线走向?图纸会审不是“你画我看”,是把所有可能的矛盾点摆上台面,当场拍板解决。有时候年轻人怕麻烦不敢提,我就说:“现在多问一句,将来少干十倍的返工活。”
1.2材料检验:把“隐患”挡在门外
钢筋、模板、混凝土这些材料,哪个都不能含糊。钢筋进场得查三证(合格证、检测报告、备案证),再抽样做拉伸、弯曲试验——我见过用“瘦身钢筋”的工地,绑扎时看着挺顺溜,一验抗拉强度直接不合格,整批材料全换,工期耽误半个月。模板要用新一点的木胶板或钢模,旧模板边角破损、板面起鼓,拼缝时漏浆漏得像筛子。混凝土更得盯紧了,实验室给的配比是“理论值”,现场得测坍落度,天气热时水分蒸发快,坍落度容易偏低,这时候要联系搅拌站微调,可千万别图省事直接加水——水灰比一变,强度就打折,那是拿结构安全开玩笑。
1.3机具与人员:把“工具”变成“帮手”
电渣压力焊机、钢筋弯曲机、振动棒这些机具,开工前必须试运转。我记得有次振动棒没提前检查,浇筑时电机烧了,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拆模后全是孔洞,最后只能凿掉重浇。人员方面,钢筋工、模板工、混凝土工都得持证上岗,尤其是电渣压力焊的焊工,得现场考核:焊包要均匀饱满,轴线偏移不能超过0.1倍钢筋直径,不合格的坚决换。新工人进场必须交底,我习惯带着他们去看样板段,指着合格的钢筋绑扎说:“看这间距,200毫米就是200毫米,多一厘米少一厘米都不行;再看这模板拼缝,塞不进一张A4纸才算过关。”
二、关键工序操作:每一步都是“生命线”
准备工作做到位,接下来就是真刀真枪的施工了。剪力墙的核心工序就四个:钢筋绑扎、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养护拆模,哪一步松了劲,结构安全就像没系安全带开车——悬!
2.1钢筋工程:给剪力墙“搭骨架”
钢筋是剪力墙的“骨头”,绑扎质量直接决定承载力。首先得放控制线,在楼板上弹出墙边线、模板内边线和钢筋位置线,我习惯用红油漆做标记,显眼,工人一眼就能看明白。
绑扎时,水平筋和竖筋的交点要全部绑扎,不能跳绑——有次检查发现局部只绑了梅花点,结果混凝土浇筑时钢筋移位,导致保护层厚度不够。暗柱钢筋要重点处理,箍筋加密区的间距必须严格按图纸,比如一级抗震的加密区长度是柱长边尺寸、1.5倍柱截面高度、500毫米三者取大值,少一厘米都不行。
接头位置也有讲究:电渣压力焊接头要避开梁端、柱端的箍筋加密区,同一截面接头率不能超过50%。焊完后得敲掉焊渣,检查焊包是否凸出钢筋表面4毫米以上,要是凹进去了,那就是“假焊”,必须割掉重焊。
2.2模板工程:给混凝土“造形状”
模板就像混凝土的“模具”,支模质量不好,混凝土要么“鼓包”要么“缩水”。支模前要先处理施工缝,把旧混凝土表面的浮浆凿毛,露出石子,再用空压机吹干净,最后刷一层水泥浆——这一步好多人嫌麻烦省略,结果新旧混凝土结合不牢,一受力就开裂。
模板安装时,内侧模板要根据控制线就位,外侧模板用钢管或对拉螺栓固定。对拉螺栓的间距是关键,一般水平间距600-800毫米,垂直间距400-600毫米,厚度200毫米的墙用M12螺栓,300毫米以上的墙得用M14的。我见过为了省螺栓少打一排的,结果浇筑时模板承受不住侧压力,“轰”的一声胀模,混凝土流得到处都是,清理都得花半天。
拼缝处理要像缝衣服一样细致,模板间的缝隙用海绵条或胶带封死,阴角处加设三角木方,防止漏浆。模板加固完得用线坠和靠尺检查垂直度,层高5米以内的墙,垂直度偏差不能超过6毫米,超过了就得松螺栓重新调——别想着“差不多就行”,一层偏5毫米,十层就是5厘米,整栋楼就成“斜塔”了。
2.3混凝土工程:给结构“注能量”
混凝土浇筑是最考验现场协调的环节,从搅拌、运输到入模、振捣,哪一步掉链子都不行。浇筑前要检查模板内是否有杂物,我习惯自己拿手电筒照一遍,石子、木块、铁丝头这些“小玩意儿”,说不定就会变成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