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案】6.2 插秧歌(27页).pptxVIP

【探究学案】6.2 插秧歌(27页).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插秧歌杨万里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及第,历任漳州、常州等地方官,官至里谟阁学士。后因指责朝政,得罪权贵,罢官居家15年,忧愤而死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情感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诗独创“诚斋体”,革新诗风早年学江西诗派,后突破局限,师法自然,形成独具特色的“诚斋体”。风格以新、奇、活、快、风趣幽默著称,语言通俗浅近、自然活泼,善用口语和白描手法,捕捉瞬间场景与情趣,使诗歌充满灵动之感。代表作:《小池》《插秧歌》文学成就

词诗化词风:语言通俗浅近,近于“诚斋体”诗风,善用口语和白描,如《忆秦娥?雪》以明快短句摹写雪景。含蓄深婉:部分词作保留词的含蓄特质,景情交融,如《南歌子?荷盖倾新绿》以红绿色彩与新月意象暗含时光愁绪。理趣幽默:将诗歌中的哲思与诙谐带入词中,如《西江月》以“东风误”调侃自然规律,亦庄亦谐。散文杨万里的散文中亦不乏佳作,他为文兼擅众体,步趋韩柳(韩愈、柳宗元)。其作品中密栗深邃、雅健幽峭之处,尤与柳宗元相似,友人以此推崇杨万里,他也如此自认。

1.内容幽默诙谐,风趣活泼3.语言明白晓畅,多用口语,俗语入诗,使诗歌就像日常对话那样生动有趣《竹枝歌七首》(其一)“吴侬一队好儿郎,只要船行不要忙。”《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2.多写自然景物,日常生活《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文体知识诚斋体

影响:在南宋诗坛上独树一帜,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束缚,为南宋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同时代的诗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推动了南宋诗歌的创新与发展。其诗歌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尤其是在明清时期,许多诗人都受到了诚斋体的影响,追求诗歌的自然、清新和趣味,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活动一吟诵诗歌,体悟劳动情景

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补充:七言律诗的朗诵节奏①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猿声/啼不住。②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本诗写了什么内容?《插秧歌》选取日常劳动的场景,形声兼备地描写了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田夫、田妇、小儿、大儿各有分工,抛秧、接秧、拔秧、插秧,紧张忙碌却井然有序。

展开想象,说说你从这首诗中看到了哪些劳动场景。①抛秧接秧图②拔秧插秧图③雨中插秧图④呼唤早餐图⑤农夫答应图“画面美”

感受“画面美”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一家四口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抛秧”和“插秧”相较于“接秧”和“拔秧”是更累一点的活儿,由农夫和大儿子来完成,农妇和小儿子做更轻松的活儿,他们合理分工,全诗没有写出他们的抱怨,表现了一家四口的和谐与默契。1.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颔联对雨具和雨势的刻画,表现了插秧的艰苦与劳作的热火朝天。在浓密的春雨下,正在插秧的农家夫妇只好戴上斗笠,穿上蓑衣。“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战甲,暗示着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虽全副武装,仍浑身湿透,插秧的辛苦可以想见。“雨从头上湿到胛”,在浑身湿透的情况下,农人依然在劳作,抢占农时,一方面体现了农忙的紧张,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农民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2.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颈联和尾联通过呼唤与答应,进一步表现了农家的勤劳与农事的紧张。前四句以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向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后四句除继续对活跃在画面上的农家夫妇进行点染外,还配上了画外音。招呼农夫小憩片刻,且去用餐,农夫仍保持插秧的姿势,手脚忙个不停,没有答应农妇“歇半霎”的请求,反而让她照管家里养的小鹅和小鸭,提防它们来农田破坏秧苗。3.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

文档评论(0)

cl10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