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小学语文古诗比较课件.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追本溯源:为何要开展古诗比较教学?演讲人

01.02.03.04.05.目录追本溯源:为何要开展古诗比较教学?抽丝剥茧:古诗比较的四大核心维度匠心设计:古诗比较教学的实施策略自主比较,分享发现总结升华:古诗比较教学的核心价值

2025小学语文古诗比较课件

作为一名深耕小学语文教学十余年的一线教师,我始终坚信:古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而“比较”则是打开这扇密码门的关键钥匙。2025年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更强调“文化自信”与“思维能力”的双重培养,古诗比较教学恰好能兼顾这两点——它不仅能让学生在对比中深化对诗意的理解,更能在辨析中发展逻辑思维与审美能力。今天,我将从“为何比较”“比什么”“怎么比”三个维度,系统呈现一套适用于小学中高段的古诗比较教学方案。

01追本溯源:为何要开展古诗比较教学?

1新课标要求的必然选择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要求学生“能比较、分析、归纳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则强调“通过比较阅读,感受不同作品的独特魅力”。古诗作为文学经典的核心载体,其比较教学是落实新课标要求的直接路径。我曾在教研会上听过一位专家的比喻:“单篇古诗是珍珠,比较教学是串珠的线,只有线穿起来,珍珠才能连成项链,发出整体的光芒。”这句话至今仍深深影响着我的教学设计。

2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9-12岁儿童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古诗比较教学中的“找相同”“辨差异”活动,恰好能为这种过渡提供“脚手架”。比如我在教授三年级《望庐山瀑布》与《望天门山》时,先让学生圈出两首诗中都出现的“望”字,再讨论“同是‘望’,李白看到了什么不同的景象”,学生从“瀑布”“天门”的具体意象,逐渐归纳出“山水之美各有姿态”的抽象认知,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跃升,正是比较教学的价值所在。

3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古诗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活在当下的文化基因。通过比较,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不变的文化内核”与“多元的表达形式”。去年中秋,我带学生比较《静夜思》与《十五夜望月》,有个孩子说:“原来古人想家的时候,有的抬头看月亮,有的低头看月光;有的直接说‘思故乡’,有的问‘秋思落谁家’。但不管怎么写,心里都是想念家人的。”这种对“变与不变”的感知,正是文化传承最生动的模样。

02抽丝剥茧:古诗比较的四大核心维度

抽丝剥茧:古诗比较的四大核心维度明确了“为何比较”,接下来要解决“比什么”的问题。结合小学古诗的选编特点与学生认知水平,我将比较维度提炼为“主题、意象、手法、情感”四大板块,每个板块下又细分具体要素,形成可操作的比较框架。

1主题比较:在共性中见个性小学古诗主题集中在“自然之趣”“家国之情”“友情之深”“人生之悟”四大类。主题比较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先找“共性主题”,再析“个性表达”。

案例1:四年级上册“自然之趣”单元,《暮江吟》(白居易)与《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都写“西湖景色”,但前者聚焦“暮江”的“残阳、露珠、新月”,突出“静美”;后者则从“晴”“雨”两面概括“山色空蒙”,强调“变化美”。通过比较,学生能直观感受“同一主题下,诗人观察视角不同,呈现的画面也不同”。

案例2:六年级“家国情怀”单元,《示儿》(陆游)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同是爱国主题,但前者是“临终遗嘱”的悲切,后者是“见民疾苦”的愤懑。有学生在比较后写道:“原来陆游的爱国心,既藏在对儿子的叮嘱里,也藏在对百姓的心疼里。”这种对主题层次的感知,远超单篇教学的效果。

2意象比较:在符号中品文化意象是古诗的“语言密码”,不同意象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小学阶段需重点引导学生比较“常见意象的不同用法”与“同一意象的不同情感”。

常见意象的不同用法:如“月”是古诗高频意象,《古朗月行》(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是童趣之月;《枫桥夜泊》(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是孤寂之月;《宿建德江》(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慰藉之月。通过表格对比(见表1),学生能发现:同一个“月”,因诗人境遇不同,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色彩。

|诗名|诗句|月的特点|表达情感|

|--------------|--------------------|----------------|----------------|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圆润可爱|童年天真|

2意象比较:在符号中品文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清冷孤寂|旅途愁思|

|《宿建德江》|江清月近人|亲切温暖|心灵慰藉|

同一意象的不同情感:再如“柳”,《咏柳》(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是春柳的生机;《送别》(王维)的“客舍青

文档评论(0)

sxgvvvvv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