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初中中国历史唐朝与日本交流课件.pptxVIP

2025 初中中国历史唐朝与日本交流课件.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交流背景:强盛的唐朝与求变的日本演讲人

交流背景:强盛的唐朝与求变的日本01交流影响:塑造“东亚文化圈”的关键力量02交流路径:从官方到民间的立体网络03总结:文明交流的“盛唐样本”04目录

2025初中中国历史唐朝与日本交流课件

作为深耕中学历史教学十余年的教师,每当我翻开《中国历史》课本中“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章节,目光触及“日本”二字时,总会想起那年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见到的场景——朱漆回廊下,一群日本中学生正仰望着鉴真坐像轻声讨论,阳光透过格子窗洒在“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匾额上。这跨越千年的文化共鸣,正是我今天要带同学们走进的历史现场:唐朝与日本的交流。这段交织着使节往来、文化碰撞与文明互鉴的历史,不仅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典范,更是东亚文化圈形成的关键篇章。

01交流背景:强盛的唐朝与求变的日本

交流背景:强盛的唐朝与求变的日本要理解唐朝与日本交流的必然性,需从两国的时代背景说起。我常对学生说:“历史的相遇,从不是偶然。”

1唐朝:开放包容的世界中心公元7世纪至9世纪的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从长安的百万人口到广州的波斯商船,从“九天阊阖开宫殿”的大明宫到“胡音胡骑与胡妆”的市井生活,唐朝以“开放”为底色,构建起横跨欧亚的文明网络。

政治制度成熟: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制度体系,为周边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治理模板;

经济高度繁荣:长安西市有来自300多个国家的商人,扬州、泉州的港口“帆樯如林”,丝绸、瓷器通过海陆两路远销海外;

文化多元辉煌:诗赋、书法、绘画、音乐交融胡汉,李白的浪漫、颜真卿的刚劲、敦煌的飞天,共同塑造了“盛唐气象”。

1唐朝:开放包容的世界中心这种“中心性”与“包容性”,使唐朝成为周边国家“慕风向化”的首选目标。正如日本学者木宫泰彦在《日中文化交流史》中所言:“唐朝的文化是与印度、阿拉伯和以此为媒介甚至和西欧的文化都有交流的世界性文化,所以日本要吸取这样的文化,才是迈向新文化的最便捷的途径。”

2日本:从部落联盟到中央集权的转型期同一时期的日本,正经历剧烈的社会变革。公元5世纪大和政权统一日本列岛后,氏族贵族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部民制(类似奴隶制度)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改革需求迫切:推古天皇(592-628年在位)时期,摄政的圣德太子已意识到“以唐制为蓝本”的必要性,他颁布《冠位十二阶》《十七条宪法》,首次引入中国的官僚等级制与儒家伦理;

地理认知突破:通过朝鲜半岛的中介,日本逐渐了解到唐朝的强盛。《日本书纪》记载,推古天皇十五年(607年),遣隋使小野妹子归国时,带回了隋炀帝的国书,其中“皇帝问倭皇”的表述虽让日本略有不满,却也让其更迫切地想要直接接触这个“大帝国”。

简言之,唐朝的“吸引力”与日本的“变革需求”,共同构成了双方交流的底层逻辑。就像我在课堂上常打的比方:“唐朝是一本‘活的教科书’,而日本正拿着笔记本坐在教室第一排。”

02交流路径:从官方到民间的立体网络

交流路径:从官方到民间的立体网络唐朝与日本的交流,绝非简单的“单向输出”,而是通过使节、留学生、僧侣等多群体,在政治、文化、技术等多领域展开的“立体互动”。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脉络,还原这些生动的交流场景。

1遣唐使:官方交流的“国家使团”如果说唐朝与日本的交流是一场大戏,那么遣唐使无疑是“主角”。从630年(贞观四年)第一次遣唐使出发,到894年(乾宁元年)菅原道真建议停派,264年间日本共任命遣唐使19次(实际成行15次),其规模、频率与持续时间在古代中外交流史上堪称罕见。

1遣唐使:官方交流的“国家使团”1.1使团构成:专业与多元并存遣唐使的成员绝非“观光团”,而是由各领域专家组成的“学习团队”。据《续日本纪》记载,使团通常包括:

外交官员:大使、副使(多为熟悉唐文化的贵族),负责与唐朝政府交涉;

技术人员:医师、乐师、画师、玉生(玉匠)、铸工等,专门学习唐朝的实用技术;

留学生与留学僧:这是最核心的“学习群体”,后文将重点展开。

以717年(开元五年)第八次遣唐使为例,使团规模达557人,其中包括后来成为日本“儒学之祖”的阿倍仲麻吕(晁衡)、著名留学僧玄昉,以及大量工匠。他们分乘4艘木船,从难波港(今大阪)出发,经九州博多湾横渡东海,历时月余抵达扬州或明州(今宁波)。

1遣唐使:官方交流的“国家使团”1.2使命:从“朝贡”到“全面学习”早期遣唐使的主要任务是“朝贡”,即向唐朝表达臣属之意,换取册封与赏赐。但从7世纪后期开始,随着日本大化改新(646年)的推进,遣唐使的核心使命转向“全面学习”:01制度移植:使团成员详细记录唐朝的官制、法律、土地制度(均田制),回国后参与制定《大宝律令》,确立日本中央集权的“律令制国家”体制;02文化采集:使团携带大量书籍回国,包括《史记》《汉书》《唐律疏议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