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期间疾病预防策略.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秋期间疾病预防策略

又是一年团圆季,街头飘起桂花香,商超里月饼礼盒堆成小山,千家万户正忙着准备团圆饭。作为公共卫生领域的从业者,我深知这个充满温情的节日里,欢乐的背后也藏着健康隐患——从饭桌上的饮食问题,到赏月时的受凉风险,再到特殊人群的基础病波动,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健康的”小插曲”。今天,我想以最贴近生活的视角,和大家聊聊中秋期间最需要警惕的几类疾病,以及切实可行的预防策略。

一、团圆饭里的”健康暗礁”:饮食相关疾病预防

中秋的仪式感,十有八九藏在饭桌上。无论是自家厨房熬的螃蟹、炖的鸡汤,还是外卖预订的酒店套餐,家人围坐、举箸言欢的场景最是温暖。但正是这种”热闹的吃”,容易让我们放松对饮食安全的警惕。根据往年门急诊数据统计,中秋期间因饮食问题就诊的患者占比能达到节日总就诊量的40%以上,主要集中在三大类。

1.1暴饮暴食引发的消化不良

“平时吃七分饱,过节必须吃十分”是很多人的心理。特别是家里长辈总觉得”孩子在外受苦,得补补”,桌上的菜恨不得叠成小山:红烧肉、油焖大虾、板栗烧鸡,再加上各种糕点、水果。成年人的胃容量大约1500-2000毫升,相当于3-4瓶矿泉水,如果短时间内摄入超过3000毫升的食物(比如满满一碗米饭+半斤红烧肉+两个月饼+一杯奶茶),胃壁会被撑得薄如纸张,蠕动功能严重受阻。

我曾接诊过一位45岁的患者王先生,去年中秋连吃了三个蛋黄莲蓉月饼,又喝了两杯黄酒,半夜突然觉得上腹部像压了块大石头,还反酸水。这就是典型的胃动力不足。预防这类问题,关键要记住”三不原则”:不空腹吃高糖高脂食物(比如先喝碗粥垫垫胃)、不连续吃同类型食物(荤菜和素菜交替夹)、不过度劝酒劝食(特别是对老人和孩子)。

1.2食物变质导致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中秋前后气温还没完全降下来,很多家庭会提前一天准备食材:早上买的螃蟹放冰箱,中午做好的凉拌木耳没吃完,晚上团圆饭又添了新菜,这些”剩货”往往成为细菌的温床。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副溶血性弧菌(多见于海鲜)、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于熟肉制品)和沙门氏菌(多见于蛋类)。

去年中秋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李阿姨一家四口吃了前一天晚上剩下的盐水鸭,第二天陆续出现腹痛、腹泻,小孙子还发起了烧。检测发现盐水鸭在常温下放置了6小时,细菌数量超标100倍。预防的核心是”三及时”:及时冷藏(熟食超过2小时未吃完必须放冰箱,温度控制在4℃以下)、及时分装(用小容器分装避免反复取放)、及时处理(剩菜存放不超过24小时,再次食用要彻底加热到70℃以上,持续10分钟)。

1.3冷饮冷食诱发的肠道激惹

“天还热着呢,冰啤酒配月饼多爽”——这是很多年轻人的想法。但中秋的”热”和盛夏不同,早晚温差逐渐加大,人体的肠胃功能其实在悄悄减弱。冰饮的温度通常在0-10℃,和体温相差30℃以上,突然进入胃肠道会导致血管剧烈收缩,黏膜缺血,原本平衡的肠道菌群被打破,容易出现”肠易激”症状:肚子咕噜咕噜响、一阵一阵绞痛,甚至腹泻。

我有位老患者张叔,平时就有肠易激综合征,去年中秋贪嘴喝了两瓶冰啤酒,结果整晚跑厕所。后来他学聪明了,把啤酒放常温半小时再喝,或者改喝常温的桂花酿。建议大家特别是肠胃敏感的人,吃冷饮前先喝口温水”暖场”,一次不要超过200毫升(大概一听可乐的量),冰西瓜尽量不吃中心最凉的部分(温度更低)。

二、秋夜露重的”温柔陷阱”:呼吸道疾病预防

“月到中秋分外明”,很多家庭有赏月的习俗。但日落后气温下降,湿度增加,这样的环境对呼吸道来说并不友好。根据气象数据,中秋前后很多地区昼夜温差能达到10-15℃,前半夜穿短袖,后半夜可能要披外套。这种变化对三类人群特别不友好:本身有过敏性鼻炎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还有免疫力较低的儿童和老人。

2.1昼夜温差引发的感冒

感冒的本质是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多为鼻病毒、冠状病毒。当人体受凉时,鼻腔和咽喉部的血管收缩,局部免疫力下降,病毒就容易乘虚而入。我记得有年中秋,门诊来了好几个带着孩子的家长,都是前一晚带娃在阳台赏月,没及时加衣服,第二天孩子就开始打喷嚏、流清鼻涕。

预防的关键是”看天添衣”:日落前查好当晚最低气温,出门赏月带件薄外套(推荐针织开衫,方便穿脱);在户外停留超过30分钟,每隔10分钟活动下四肢(搓搓手、踢踢腿促进血液循环);回家后喝杯姜枣茶(生姜3片+红枣2颗煮10分钟),既能驱寒又不会太刺激。

2.2桂花香气引发的过敏

中秋前后正是桂花开得最盛的时候,金桂、银桂的香气沁人心脾,但对过敏体质的人来说可能是”甜蜜的负担”。桂花的花粉直径小(约20-30微米),容易漂浮在空气中,被吸入鼻腔后会引发Ⅰ型超敏反应,表现为阵发性喷嚏(连续打3个以上)、清水样鼻涕、鼻痒,严重的还会眼痒、结膜充血。

我的同事陈医生就是过敏体质,去年中秋去小区赏桂,回来后连打了20多个喷嚏。后来她总结

文档评论(0)

【B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