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一、案例呈现
一段跨越50年的“隔空回信”,令人动容。“回信人”
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收信人”则是“两弹元勋”
邓稼先,都是足以彪炳史册的中国科学家。
9月22日,自己百岁生日当天,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发表的
讲话中,回忆了与中学、大学、在美国的知心朋友邓稼先的往
事。1971年,杨振宁首次访问新中国,他特意向邓稼先求证:
原子弹是不是中国人自己造出来,没有经过外国人帮忙?
在向组织求证后,邓稼先写了一封信送到即将离开中国的
杨振宁手中,除了表示中国的原子弹基本没有外国人参与外,
更谈到了“人生的意义”——“毛主席说:‘成千上万的先烈,
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
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你谈到人生的意义应
该明确,我想人生的意义就应该遵照毛主席所说的这句话去
做。”
如信中所言,邓稼先将一生都献给了祖国。他先是放弃了
美国优渥的条件响应国家召唤毅然回国,又义无反顾扎根大漠,
参与研制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
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邓稼先与一大批科技工作者们一道,
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
了生命极限的考验,在十分有限的条件和科研手段下发愤图强,
用行动诠释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突破技术封锁,争取发展主动权,是
邓稼先为代表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们交出的答卷。“邓稼先是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中学课文《邓稼先》对他这样评价。文章的作者,正是杨振宁。
作为交往甚笃的多年挚友,杨振宁常被人们与邓稼先比较。
而长久以来,舆论场不乏对杨振宁的各种非议,有的出于误解,
有的出于偏见。
何为爱国,何以报国?这个问题绝不只有唯一的解,各行
各业的人都能为国家作出各自的贡献,都可以用各自的方式诠
释什么是“爱国者”。对于科学家而言,报国理应是追求真理、
勇攀高峰,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在这一点上,杨振
宁与邓稼先恰恰是殊途同归的。
邓稼先用行动证明,中国人也可以造原子弹;而杨振宁则
证明,中国人也可以获得诺贝尔奖。在国外,杨振宁提出了20
世纪物理学最重要成就之一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2003
年回国定居并在清华大学任教后,他又在培养和延揽人才、促
进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百川异源,皆归于海。当年那封信的末尾,邓稼先写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50年后,杨振宁回应:“我觉
得今天50年以后,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共同
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50年是符合
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50年的时间,杨振宁回应的不仅是挚友的期待,更是家国
的情怀。如今,我国的科技实力早已今非昔比,面临的形势却
依旧复杂多变,国家要强盛、要复兴,就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也必须要追求科学精神、弘扬科技报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建设科技强国之梦,并不是敲锣打鼓
就能实现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靠一代代人艰
辛探索、接力奋斗。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两位老一辈科学
家的“隔空对话”,不仅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更激励后来
人不断孜孜求索,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航向更
遥远的星辰大海。
(资料来源:上观新闻,2021年9月24日)
二、案例点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邓稼先将祖国的
需要作为第一选择,28年间深藏身与名;他无怨无悔,为国家
奉献自己的一切,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中国脊梁”。“高山
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邓稼先所代表的科学家精神已熔铸为
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他的不朽英名,将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
空;他的卓越功勋,将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他的崇高品德,
将永远激励科研人员不懈奋斗。
三、专业导引
放射治疗技术与核物理技术同根同源,都是原子能科学技
术在人类健康领域的重要应用。从邓稼先等科学家研制原子弹
捍卫国家安全,到今天放射治疗技术运用核技术拯救生命,展
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科技报国”精神的时代传承。本案例通
过展现邓稼先与杨振宁“千里共同途”的科技报国情怀,引导
放射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深入思考:如何将个人专业发展与国家
医疗健康事业需要相结合;如何在放疗技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