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教师会议上,教学副校长讲话:抓成绩是每一位教师的重要职责!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坐在这里,不谈制度文件,不讲宏观战略,我想和大家聊一个普通但绕不开的话题,一说起来可能引发争议、可能有人觉得太“功利”,但我认为始终绕不过、躲不开,这就是“抓成绩”。
我知道,也听过很多声音:有人说现在讲成绩太直白,容易让教学功利化。甚至还有人说:我们应该更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幸福感、全面发展,而不是一味地抓分数、看成绩、比排名。这些话,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我想站在实际工作的角度说一句心里话:在学校的现实语境里,在家长和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基本期待里,没有哪一样不是以“成绩”为结果导向的。
我们不能把“提升学生成绩”和“育人”对立起来看,更不能误以为讲成绩就一定是浮躁、功利、低层次。我想说:成绩,是教师的责任表达,是学生进阶的桥梁,更是我们兑现教育承诺的具象形式。
所以今天我想反过来说一句可能并不流行的话:敢不敢抓成绩,能不能保质量,是检验我们教育初心是否实在的一块试金石。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做一些深入的交流,也希望能引发大家一些真实的思考。
一、“课堂”,是每一分成绩真正生长的根系
教师常说“课堂是主阵地”,可现实中呢,我们有时候对课堂的认知,其实还停留在“讲了课、完成进度、学生听着就算交代了”这一层。
但教学不是完成任务,课堂也远不只是“教授知识”的工具。
我想引用陶老(陶行知)先生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教师的职务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现在看这句话,不只是讲师德,也是在提醒我们:教育的本体工作,就是在每一节课、一段段课堂节奏中,传授真知、启发真思、启迪人格、点燃未来。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现在的课堂到底有没有“真”?
是不是仍有教师备课流于形式,照本宣科,一节课就是“PPT+讲解+练习”?是不是有老师在讲题讲到第3题时,已经“后排一排人开始放空”?是不是我们还在讲“素养课堂”“思维课堂”,但落实到操作层面只是在换教学术语?我想说,抓成绩第一得回到课堂。不是看上完了几节,而是看学生听进去没有、用得出没有、反应快不快。
讲得再精彩,没有互动,没有生成,没有思维撞击,那也不过是一场“独角戏”。学生不是坐在下面接信息的容器,课堂的价值必须靠“激发、回应、追问”来实现。
具体到教学动作,我建议:
多用“问题链”教学:让教学变成学生思维的迷宫探索,而不是“我讲你记”型知识灌输;多设计“结构型练习”:不要光出题,更要想清:这道题用来训练什么?目标是什么能力?能不能三分钟内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盲点”?多关注“课堂诊断”:听评课时别只看教师教得热不热闹,要真听懂学生答题背后的思维,有没有偏磁、有没有误区。
我们要记住一句话:最亮眼的教学成果,不是教师站在讲台闪光,而是学生在座位上“开窍”。
二、方法,是成绩“跳台”,是效率的分界线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不仅仅是教育理念的比喻,也是教学落地的通行铁律。
现实中,我们看到很多学生努力了,却依旧成绩不提升,甚至陷入“学得越多、越迷茫”的漩涡。错不在他们不用功,而在缺乏系统的方法支撑。
这时候,教师的“方法指导”就尤为关键。我们不是代替学生去掌握知识,而是要站在教练的角度上,搭建起适合学生攻坚、翻身、拔高的方法路径。
我们要教给他们“可迁移的能力”和“可内化的习惯”。
什么是“教学明确的方法引导”?
不是把几种解题思路往黑板上一列,而是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哪一个?
不是出一大堆变式题,而是回到问题本质问一句:你有没有意识到哪些变化本质上是一样的?
教的是“学”,而不仅是“做”;指的是方向,而不是只给任务。
每个学科都有它独特的方法逻辑:
语文讲积累,但猜想之后要有表达套路;数学讲建模,最终是判断结构、组装模型的能力;英语讲语感,本质是通过“重输入+练输出”来打通语义联想通路;识记有法、练习有阶、纠错有道、归纳有面,我们能不能对这些动词做些“再挖掘”,让它们真正地变成学生手上的“钥匙”,而不是教师嘴里的空话。
三、情感,是让学生愿意学、敢去冲的“潜流动力”
抓成绩,不能只是把“表格数据”“提分任务”压到学生头上。我始终强调,教学的正向驱动力常常来源于非教学语言,或者更准确地说,来自情感交换里那份“看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怎样去爱儿童。”
爱不是泛泛的“我关心你”,而是有针对、有回应、有期待的“我相信你行”。这种被期待的感觉,会进一步唤醒学生内在的那份“不能输”的自觉。
我不是叫大家“变成知心姐姐”,我也不是主张“全靠喊励志话”,但请各位想一想:
你最近一次亲手写给学困生的鼓励点评是什么时候?
有哪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