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初中中国历史唐朝绘画画家吴道子课件.pptxVIP

2025 初中中国历史唐朝绘画画家吴道子课件.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教学目标设定

演讲人

目录

01.

教学目标设定

02.

导入:一幅画里的盛唐记忆

03.

主体内容:解码“画圣”的艺术人生

04.

对同时代画家的引领

05.

总结:吴道子的艺术精神与时代密码

06.

课后拓展任务

2025初中中国历史唐朝绘画画家吴道子课件

01

教学目标设定

教学目标设定

作为初中历史与艺术融合的专题课,本课以“盛唐画魂:吴道子的艺术世界”为核心,旨在达成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吴道子的生平脉络,理解其“画圣”称号的历史渊源;

分析吴道子的绘画技法特征(如“吴带当风”“莼菜条描”),能结合具体作品说明其艺术创新;

通过对比初唐、盛唐绘画风格,理解吴道子艺术成就与时代精神的关联。

03

01

02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盛唐文化开放包容的气象,理解艺术成就与时代背景的相互作用;

01

体会吴道子“技近乎道”的匠人精神,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02

通过对比中外宗教绘画(如同时期拜占庭圣像画),初步树立文明互鉴的历史观。

03

02

导入:一幅画里的盛唐记忆

导入:一幅画里的盛唐记忆

(展示《送子天王图》局部投影:天王侧身而坐,衣袂翻卷如浪,侍者抱婴的手臂肌肉微凸,连裙角褶皱都似被风掀起)

同学们,这幅画里藏着一个关于“动”的秘密——1300多年前,当吴道子在长安兴善寺挥笔绘制壁画时,围观的百姓曾惊呼“天衣飞扬,满壁风动”。今天,我们就顺着这股“风”,走进“画圣”吴道子的艺术世界。

03

主体内容:解码“画圣”的艺术人生

从民间画工到“画圣”:吴道子的生平轨迹

要理解吴道子的艺术,必先读懂他的人生。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吴道子(约680-759年),原名吴道玄,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他的人生可分为三个阶段:

少年困顿,技艺初成(约680-705年)

吴道子出身寒门,幼年父母双亡,“少孤贫”的他曾跟随民间画工学习壁画技法。我曾到禹州考察,当地老人仍流传他“在土墙习画,以炭为笔”的传说——正是这种与民间艺术的深度接触,让他的笔下始终带着泥土的鲜活:敦煌莫高窟中盛唐壁画的灵动,或许就有他早年民间实践的影子。

仕途转折,专攻丹青(约705-713年)

从民间画工到“画圣”:吴道子的生平轨迹

青年吴道子曾做过兖州瑕丘县尉(县级治安官),但“非其好也”。这段经历对他影响深远:官场的规矩与民间的自由在他心中碰撞,最终他选择“挂冠去职”,赴洛阳专注绘画。这让我想起北宋画家郭熙“少从道家之学,吐故纳新”的选择——艺术家的成长,往往需要突破世俗的框架。

入宫供奉,登峰造极(约713-755年)

开元年间,吴道子的画名传入宫廷,被唐玄宗召入“内教坊”,授“宁王友”(从五品闲职),专事皇家绘画。这是他艺术的黄金期:唐玄宗曾命他与李思训同画嘉陵江山水,吴道子一日画毕,李思训数月方成,玄宗叹曰:“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这段记载不仅体现二人“工笔”与“写意”的差异,更折射出盛唐对多元艺术的包容。

“吴带当风”:吴道子的技法革命

吴道子被尊为“画圣”,核心在于他对中国绘画技法的颠覆性创新。我们从三个维度解析其艺术语言:

1.线描:从“春蚕吐丝”到“莼菜条描”

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线描,在吴道子之前以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为主,线条均匀细劲,如“春蚕吐丝”。而吴道子创造了“莼菜条描”(因线条形似江南莼菜的茎条得名):线条有粗细、快慢、虚实的变化,起笔如“铁划”,收笔如“银钩”,转折处顿挫分明。

(展示《送子天王图》局部:天王的衣纹线条,近肩处粗重如斧劈,下摆处细劲如游丝,裙角翻卷处更有飞白的“断笔”)

同学们看这幅图,天王的衣袂为何能“当风”?正是因为线条的节奏变化——粗线表现衣料的厚重,细线表现风的流动,断笔则暗示空气的阻力。这种“以线写形,以线传情”的技法,让静态的画面有了动态的生命。

“吴带当风”:吴道子的技法革命

设色:“吴装”的水墨意趣

初唐绘画重色彩,如阎立本《步辇图》以青绿、朱红为主,浓艳华丽。吴道子则开创“吴装”:轻敷淡彩,甚至“白画”(仅用线描,不设色)。据《唐朝名画录》载,他在洛阳敬爱寺画《日藏月藏经变》时,“只以墨踪为之,近代莫能加其彩绘”。

这种创新并非偶然。盛唐佛教世俗化加深,文人阶层兴起,对“含蓄之美”的追求取代了初唐的浓烈。吴道子的“水墨白画”,既符合寺院壁画“普度众生”的通俗需求(无需复杂色彩,线条即可传情),又暗合文人“得意忘象”的审美趋向——这正是艺术与时代精神的同频共振。

“吴带当风”:吴道子的技法革命

设色:“吴装”的水墨意趣

3.构图:“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空间智慧

吴道子的构图打破了传统“平列式”布局(如汉画像石人物并列排列),注重“势”的营造。以《送子天王图》为例:画面从右至左,先画天王端坐,神情威严;次画侍者抱婴,动态前倾;再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