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法规范及操作流程.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拔罐法规范及操作流程

拔罐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穴位或病痛点),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现象,从而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治疾病目的。以下是拔罐法的规范及操作流程详细介绍:

一、拔罐前准备

(一)人员要求

1.操作者:操作者应经过专业的中医拔罐培训,熟悉人体经络、穴位知识以及拔罐的适应证、禁忌证。掌握拔罐的各种操作技巧,具备应对拔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的能力。操作前要修剪指甲,洗净双手,戴好口罩。

2.患者:向患者详细解释拔罐的目的、方法、过程、可能出现的感觉以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配合。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既往病史、过敏史等,排除禁忌证。

(二)物品准备

1.罐具:根据拔罐的部位、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罐具。常见的罐具有竹罐、玻璃罐、陶罐、抽气罐等。竹罐质地轻巧,吸附力强,但容易干燥、开裂、漏气;玻璃罐透明,便于观察罐内皮肤的变化,但质地较脆,容易破碎;陶罐吸附力强,但较重,不易携带;抽气罐操作方便,无需点火,安全性高,但吸附力相对较弱。一般来说,肌肉丰厚、面积较大、毛发较少的部位可选用大罐;肌肉较薄、面积较小的部位宜选用小罐。

2.辅助材料:准备95%酒精棉球、镊子、打火机(用于火罐法)、凡士林、液体石蜡或按摩乳(用于走罐法)、止血钳、纱布等。

3.急救药品和设备:备好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急救药品,以及氧气袋、心电监护仪等急救设备,以防万一。

(三)环境准备

1.拔罐室应保持清洁、安静、通风良好,温度适宜,一般保持在22-25℃。避免直接吹风,防止患者着凉。

2.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体位,如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坐位等,根据拔罐的部位选择合适的体位,以保证患者能够放松,且便于操作。

二、操作流程

(一)检查罐具

1.检查罐具的质量,罐口应光滑、无裂缝、无破损,罐体无砂眼。

2.对罐具进行清洁和消毒,可采用煮沸消毒、高压蒸汽消毒或酒精擦拭等方法。

(二)选择拔罐部位

1.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经络气血的运行情况,选择相应的穴位或病痛点作为拔罐部位。常见的拔罐部位有背部的膀胱经、督脉,以及肩部、腰部、臀部、四肢等。

2.拔罐部位应皮肤平整、肌肉丰厚,避开骨骼凸起、关节、瘢痕、破损、过敏等部位。

(三)涂擦介质(适用于走罐法)

在拔罐部位涂抹适量的凡士林、液体石蜡或按摩乳,以减少罐具与皮肤之间的摩擦,便于罐具在皮肤表面移动。

(四)拔罐方法

1.火罐法

-闪火法:是最常用的火罐法。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1-3圈迅速退出,然后将罐立即扣在应拔的部位上。注意酒精棉球不要蘸酒精过多,以免燃烧时酒精滴下烫伤皮肤;在罐内绕圈时,不要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

-投火法:将酒精棉球或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此法适用于身体侧面、背部等部位,不适用于头面部、胸部等部位,因为燃烧的棉球或纸片可能会掉落烫伤皮肤。

-贴棉法:将大小适宜的酒精棉球贴在罐内壁的中、下部,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注意酒精棉球不要贴得过高,以免燃烧时烫伤皮肤。

-架火法:用一不易燃烧、传热的块状物,如青霉素瓶盖,放在应拔的部位上,上置酒精棉球,点燃后将罐扣上。此法适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

2.水罐法

-将竹罐放在锅内加水煮沸,2-3分钟后用镊子将罐夹出,甩去罐内的水,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水罐法的优点是温度适宜,不易烫伤皮肤,但吸附力相对较弱。

3.抽气罐法

-将抽气罐紧扣在应拔的部位上,用抽气装置抽出罐内空气,使罐内产生负压而吸附在皮肤上。抽气罐法操作简单,安全可靠,适用于儿童、年老体弱及畏惧火罐者。

(五)调整罐的吸附力

1.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拔罐部位,调整罐的吸附力。一般来说,体质强壮、病情较重、拔罐部位肌肉丰厚者,吸附力可稍大;体质虚弱、病情较轻、拔罐部位肌肉较薄者,吸附力宜稍小。

2.若罐的吸附力过大,患者感觉疼痛难忍,可适当放气或起罐;若吸附力过小,罐容易脱落,可重新拔罐或调整抽气力度。

(六)留罐

1.罐吸附在皮肤上后,一般留罐10-15分钟。病情较轻、体质较弱者,留罐时间可适当缩短;病情较重、体质较强者,留罐时间可适当延长。但留罐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皮肤水疱、破损等不良反应。

2.留罐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罐内皮肤的变化。若患者感觉局部发热、发紧、微痛或有凉气外出等,属正常现象;若患者感觉疼痛剧烈、头晕、心慌、恶心等,应立即起罐,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七)拔罐方式

1.单罐:用于病变范围较小或明显压痛点,可在痛点处单独拔一个罐。

2.多罐: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泛的

文档评论(0)

yclsh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