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礼治”思想并非单纯的行为规范体系,其核心在于通过“礼”的践行实现“人文化成”的教化目标。从西周“周公制礼”确立宗法伦理框架,到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礼治思想始终围绕“个体修养—家庭伦理—社会秩序”的逻辑展开。
礼治与法治的根本区别在于治理逻辑的差异:法治以“外律”为核心,依赖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礼治则强调“内省”,通过道德浸润引导个体自觉。《礼记?大学》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礼治从个人到社会的实践路径。这种“由内而外”的治理理念,使中国传统社会形成了“礼法合治”的独特模式——礼为法之精神内核,法为礼之制度保障。
在当代社会,礼治思想仍具现实价值。面对技术发展带来的人际关系疏离,礼所蕴含的“敬人”“慎独”等理念,可为数字时代的交往提供伦理准则;而“和而不同”的处世原则,更对构建多元包容的社会秩序具有启示意义。当然,传统礼治中的等级观念已不合时宜,我们需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让礼治精神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公制礼奠定了礼治思想的伦理基础,孔子则将其发展为单纯的行为规范体系。
B.礼治依靠道德浸润实现“内省”,法治依赖国家强制力达成“外律”,二者互不相容。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体现了礼治“由内而外”的治理逻辑。
D.传统礼治中的等级观念虽不合时宜,但礼治思想的核心内涵无需转化即可应用。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界定礼治思想的核心,追溯其历史渊源,为后文论述奠定基础。
B.文章通过对比礼治与法治的治理逻辑,凸显了二者在本质上的根本差异。
C.文章引用《礼记?大学》的内容,旨在证明礼治思想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D.文章结尾辩证分析传统礼治的价值与局限,提出了创造性转化的观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治思想强调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这与现代社会对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相契合。
B.“礼法合治”的传统模式表明,法律与道德在社会治理中可以形成互补关系。
C.数字时代的交往伦理缺失,可从“敬人”“慎独”等传统礼治理念中寻找解决方案。
D.若能剥离传统礼治的等级观念,其“和而不同”原则可直接用于构建现代社会秩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老碾
李汉荣
村东头的老碾,是我见过的最沉稳的生命。它比村头的老槐树还要年长,槐树的枝桠每年都要翻新一次绿,而老碾始终保持着亘古的灰黄。
老碾立在龙王庙前的土坪上,由碾盘、碾砣、碾框和碾杆组成。碾盘是整块青石雕琢的,直径丈余,边缘被岁月啃得有些斑驳,盘面却被磨得光滑如镜,倒映过多少日月星辰,又碾过多少春夏秋冬。碾砣像个壮实的石牛,趴在碾盘上,沉默地旋转了千百年。
小时候,母亲常带我去碾米。天未亮,土坪上已响起碾杆“吱呀吱呀”的叫声,那是村人赶早碾粮的信号。母亲把稻谷倒在碾盘中央的圆槽里,推起碾杆,老碾便缓缓转动起来。碾砣滚过,稻谷在碾盘上沙沙作响,渐渐蜕去外壳,露出雪白的米粒。我总爱蹲在碾盘边,看米粒从碾砣下渗出,像碎银铺在青石板上。
掌管老碾的是五保户陈爷爷。他无儿无女,守着老碾过了一辈子。每天天不亮,他就扛着扫帚来清扫土坪,把碾盘擦得一尘不染。谁家要碾粮,只需跟他说一声,他准会提前把碾具检查好。有一次,张家婶子碾玉米时,碾杆突然断了,陈爷爷二话不说,回家扛来自己的香椿木扁担,临时当碾杆用,还笑着说:“这木头结实,比原来的还好使。”
后来,村里通了电,新式碾米机开进了村。机器“轰隆隆”转半小时,抵得上老碾一天的活计。村人渐渐忘了老碾,土坪上的脚步声稀了,碾杆的吱呀声也停了。只有陈爷爷,还是每天来擦拭碾盘,像照顾老朋友一样。
我上初中那年,陈爷爷走了。下葬那天,村人路过老碾,都忍不住驻足。有人发现,碾盘中央的圆槽里,不知何时被人放了一把新鲜的野菊花,是陈爷爷生前最喜欢的那种。
去年回村,土坪已改造成小广场,铺了水泥地。老碾还在,被圈在广场中央,围了半人高的护栏。碾盘上落了层薄灰,碾砣静静地趴在那里,像睡着了。几个孩子围着护栏打闹,他们不知道,这尊沉默的石碾,曾养活了一村人,也见证了一村的岁月。
我伸手摸了摸护栏,冰凉。忽然想起小时候,陈爷爷牵着我的手,让我摸碾盘上的纹路:“你看这纹路,像不像村里人的日子?绕着圈走,却越走越实在。”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