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任务达标训练——在训练上花心思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
延安与中国青年
柯仲平
一问延安
青年!中国青年!
延安吃的小米饭,
延安穿的麻草鞋,
为什么你爱延安?
二青年答
我们不怕走烂脚底板,
也不怕路遇“九妖十八怪”,
只怕吃不上延安的小米,
不能到前方抗战,
只怕取不上延安的经典,
不能变成最革命的青年。
哪怕我们的课堂在露天,
我们的凳子——一块砖,
我们的桌子——两腿上面搭着一块小木板;
我们学得多么乐,多么欢;
我们的教员是英雄,
曾毕业在草地雪山。
我们也学种菜,学背柴,
还到乡村里宣传:
多流一滴汗,
多学得一点马列,
多到群众里工作,
多学得一些群众观点。
深更半夜,工作归来,
头顶明月,脚踩沙滩,
哼着歌子,绕过延水边——
啊!唱不尽的是革命,
看不厌的是明月,
我们年轻人的热情,
好比流不尽的水,
流连,流连,
夜深了,还在延水边流连。
忽见中央机关那一面,
还有星星大的灯光三五点,
那分明是老干部还在窑洞里埋头苦干,
又才警觉到战斗的明天。
明天,明天同样是战斗的学习,战斗的工作,
战斗的生产;
战斗的青年,
要带着毛主席给的战斗法宝,
到前线。
到广大的民间。
三延安做总结
啊!青年!青年!
勇敢的中国青年!
多情的中国青年!
你穿破了延安的草鞋,
你取得了一些活生生的革命经典,
你吃饱了延安的小米饭,
你有了一个能思想的脑袋。
你呀你,你前进!
你将开花在华北华南,
结实在鸭绿江边,
青年!你可爱的中国青年!
1939年秋在延安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什么你爱延安?”写出了当时大家都在提的问题:延安生活艰苦,为什么青年都涌向延安?引发读者的思考。
B.“我们不怕走烂脚底板,/也不怕路遇‘九妖十八怪’”,是说青年们还很稚嫩,思想不成熟,需要延安战斗生活来磨炼。
C.“课堂在露天”“乡村里宣传”“头顶明月”等展现了青年们在延安火热的学习、生产场景,诗人从平凡生活中发现了美的意境。
D.“穿破了延安的草鞋”“取得了一些活生生的革命经典”“吃饱了延安的小米饭”,写出青年们获得了延安物质、精神的滋养,与延安密不可分。
√
解析:“青年们还很稚嫩,思想不成熟”错。“我们不怕走烂脚底板,/也不怕路遇‘九妖十八怪’”,是青年的口吻、青年的心胸、青年的朝气和青年的豪情。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极富泥土气息,清新自然、意境朴素,不像是诗人“作”出来的,而像是从延安的平凡战斗生活中自然“流”出来的。
B.诗歌用的是民歌体,语言多是群众语言,如“学种菜,学背柴”“穿破了延安的草鞋”“吃饱了延安的小米饭”等过于直白,缺少诗意。
C.诗歌二、三小节没有写抽象的道理,而是描绘了一幅令人神往的延安生活的生动图景,体现了诗歌用意象、意境抒情的基本特点。
D.诗歌最后一节直抒胸臆,人称由前面的“我们”变为“你”,是从延安的角度对青年的赞颂,深化、升华了青年的革命豪情。
√
解析:“过于直白,缺少诗意”错。读这首诗中的“学种菜,学背柴”“穿破了延安的草鞋”“吃饱了延安的小米饭”等,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它用的是民歌体,语言也全是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犹如一股欢腾的活水流向读者的心田,很有诗味。
3.诗歌第二部分描写了哪几幅画面?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露天课堂学习图;②乡村宣传工作图;③延水边月下行吟归来图;④窑洞挑灯苦干图。
4.本诗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何特色?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整首诗从“延安”“青年”两个视角来构思。第一部分延安问青年,第二部分青年颂延安,第三部分延安颂青年,在互相歌颂中突出了延安与青年密不可分的关系。②采用“问答”形式展开行文。第一部分最后一句“为什么你爱延安?”引出第二部分的回答,展开全诗,最后做“总结”;生活化的“问答”形式更利于抒发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
塞罕长歌(节选)
第一幕
[字幕:“塞罕坝,1963年12月18日,北风十级,大雪,零下40℃。”]
[雪花飘来。林场崎岖的山路上,佟保中、秦海生、张莉和群众甲、乙、丙提着行李,艰难地行走着……]
[这时,几名林场职工走来。]
二嫂往哪走?
佟保中下坝……
二嫂(惊疑地)下坝?!保中,你们要离开林场?!
韩大伯怎么,……你们不在林场种树了?
高志当逃兵?
秦海生(无奈地)不是我们要当逃兵,是这塞罕坝长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