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教案.docVIP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教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的外传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的主要表现,理解食物物种交流的主要原因和特点。

2.辩证认识食物物种交流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认识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间的食物物种交流是人类不同文明交往的途径之一。

教学重难点

1.美洲物种为什么能在中国传播?这种传播具有哪些特点?

2.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课前准备

查找本课相关史料,准备好本课相关知识链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材料:

自1492年起,无数的物种离开故乡漂洋过海,全球生态系统开始了巨变。得益于那一年开始的,被克罗斯比称作“哥伦布大交换”的现象,美洲的甘蔗让欧洲人爱上甜食,皇室的下午茶甜点成为欧洲流行至今的时尚;美洲的番茄于16世纪传入欧洲之后,番茄酱成为欧洲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点缀……

哥伦布大交换是关于动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入、文化、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等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交流。在人类历史上,这是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等许多项目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

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这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引发了各种生态上的巨大转变。历史学者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在他的著作《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中,首先提出了这个观念。

【教师活动】“哥伦布大交换”带来的食物物种大交换有怎样的历史影响?同学们有哪些食物是从欧洲美洲传入的?

【新课讲授】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教师活动】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非洲等地,我们今天吃的哪些食物是从美洲传来的?

材料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玉米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并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并居杂粮之首。

【教师活动】所学知识,回答美洲物种外传的原因。

(1)新航路开辟,美洲的发现。

(2)欧洲列强早期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3)商业革命的到来,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逐渐扩展,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4)多种物种自身的优势:玉米、马铃著、甘薯这三大粮食作物产量高,生长快,对土、肥、水要求低,对气候适应性强,播种期长,耗工少,受病虫害的影响小,便于储藏,可多种加工,等等。

(5)农艺家的改良和培育。

【教师活动】根据材料和教材第一段总结美洲物种外传的时间和路线。

时间和路线: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一)传播到欧洲

材料?马铃薯原产南美洲。从南美传到欧洲有2条路线:一条是1551年西班牙人ValdeVii(瓦尔德)将块茎带到西班牙介绍给国王,1570年引进并在南部种植,后来传播到欧洲大部分国家以及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另一条是1588—1593年,马铃薯被引种到英格兰,此后,从英格兰到苏格兰、从威尔士到北欧,再从英国到它的海外殖民地及北美洲;17世纪晚期,马铃薯传入菲律宾、日本、西印度群岛等亚洲国家和部分非洲沿海地区,18世纪末,马铃薯传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大洋洲地区,至此基本完成了它的世界旅行。

——据张箭《论美洲粮食作物的传播》等整理

【教师活动】美洲的物种是如何在欧洲传播的?

玉米:从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17世纪,传遍欧洲各国。

马铃薯: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番茄: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并进行改良培育。

辣椒: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教师活动】这些作物在传入欧洲后又辗转传入中国,这些美洲物种在中国是如何传播的呢?

玉米的传播: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玉米传入中国后,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清朝前期,玉米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遍布全国。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史料:

史料: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数十年前,山内秋收以粟谷为大宗。粟利不及包谷(即玉米),近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

——摘编自【清】《汉中府志》

又如玉蜀黍一种,于古无征,今遍种矣。

——【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

【教师活动】从明代到清代

文档评论(0)

gnsy05lszr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8月0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