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高一语文《林觉民与妻书》教案
高一语文《林觉民与妻书》教案
一、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林觉民与妻书》(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课时:2课时(第1课时:背景梳理与文本初读;第2课时:情感分析与主题探究)
-课型:讲读课
-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字词(如“第”“抑”“率性”等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意,疏通句式。
2.分析书信体的结构特点,梳理作者“忆家—论死—嘱妻”的情感脉络。
3.鉴赏文章“情理交融”的语言特色,体会抒情、议论、记叙的结合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自由读、齐读、范读),感受文章深沉的情感张力。
2.结合历史背景(黄花岗起义、清末时局),理解林觉民“舍小家为大家”的抉择逻辑。
3.小组合作探究“家国情怀与儿女情长的矛盾统一”,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林觉民对妻子的挚爱与对国家的忠诚,理解“为天下人谋永福”的牺牲精神。
2.思考个人情感与国家责任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核心情感逻辑。
2.分析文中“回忆夫妻生活细节”与“阐述革命意义”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特定历史背景下(清末民族危机深重)革命者的牺牲价值,避免对“牺牲”的简单化评判。
2.把握“情”与“理”的辩证关系——林觉民如何用“至爱汝”的情感支撑“为天下人”的理性选择。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多媒体课件:包含林觉民照片、黄花岗起义历史图片、《与妻书》手稿影印、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如《清史稿·林觉民传》节选、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2.音频材料:朗诵名家(如乔榛)《与妻书》片段,营造情感氛围。
3.学习任务单:设计预习问题(如“林觉民在信中表达了哪些情感?”“你对‘牺牲’的理解是什么?”)、课堂探究问题(如“作者为何反复强调‘吾至爱汝’?”“文中哪些细节体现夫妻情深?”)。
(二)学生准备
1.预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标记疑难词句。
2.查阅林觉民及黄花岗起义的背景资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语境。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背景梳理与文本初读
(一)情境导入:一封“绝笔信”的力量(5分钟)
-多媒体展示:林觉民就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与妻书》手影印件,配以文字:“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提问:“这是一封怎样的信?从‘世中一人’到‘阴间一鬼’,林觉民经历了什么?这封信承载了怎样的情感?”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封百年前的“绝笔信”,感受一位革命者的铁血柔情。
(二)背景链接:历史的天空下的抉择(10分钟)
1.人物简介: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少年时接受新思想,1907年留学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在战斗中被俘,从容就义,年仅24岁。
2.历史背景:
-清末时局:列强入侵(如《辛丑条约》后赔款4.5亿两白银)、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革命党人多次起义失败(如1907年萍浏醴起义)。
-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黄兴等人领导起义,起义者浴血奋战,因力量悬殊失败,牺牲喻培伦、林觉民等烈士共86人。孙中山评价是“吾党精华,付之一炬”,但“役役精神,犹可昭于后世”。
3.故事补充:林觉民就义后,妻子陈意映看到遗书,悲痛欲绝,两年后病逝(1913年),年仅22岁。他们的儿子依新(1910年出生)在母亲去世后由祖父抚养,1917年因病夭折,年仅7岁。
(三)文本初读:读准字词,梳理结构(20分钟)
1.诵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如“第”(但)、“抑”(表转折)、“率性”(遵从本性)、“旁午”(交错)等)。
-播放名家朗诵音频,学生跟读,注意语气变化(如回忆时的温柔、论死时的坚定、嘱妻时的殷切)。
2.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解决疑难词句,教师点拨重点: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