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家语(1)资料资料.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何谓“诗家语”?最先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宋朝王安石。

宋人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卷六载:“王仲至召试馆中,试罢,作一绝题云:‘古木森森白玉堂,长年来此试文章。日斜奏罢《长杨赋》,闲拂尘埃看画墙。’荆公见之,甚叹爱,为改作‘奏赋《长杨》罢’,且云:‘诗家语,如此乃健。’”在王安石看来,“日斜奏赋长杨罢”,是“诗家语”,“日斜奏罢长杨赋”,则不是“诗家语”。为什么?王安石语焉不详。

对这一理论最先做出详尽解说的当数当代著名诗评家周振甫先生。他在《诗词例话》里有一节专论。他说:“王安石说的‘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不一样,因为诗有韵律的限制,不能像散文那样表达。要是我们用读散文的眼光去读诗,可能会忽略作者的用心,不能对诗作出正确的理解,那自然体会不到它的好处,读了也不会有真感受。”由此可见,“诗家语”是相对于散文的语言而言,是对诗歌语言特征的高度概括。如果说,王安石提出“诗家语”是立足于写诗,不要用散文的语言来写诗,那末周振甫先生则主要是立足于读诗,不要用读散文的方法来读诗。周先生提示我们,读诗、赏诗,首先就得明白“诗家语”。

什么是“诗家语”?或者说“诗家语”具有什么特征呢?这个问题大得很,恐非三言两语说得清楚,根据周振甫先生的说法,我们现在暂且将其概括为三点:反常,精警,含蓄。说是“暂且”,这是因为这三点并不是“诗家语”的全部,比如诗歌语言必须是音乐的语言。音乐是无语言的节奏,散文是无节奏的语言,而诗是有节奏的语言,诗律是诗歌的重要特征,“诗家语”要受诗律的控制。诗词只有节奏和谐,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声调、音节、平仄、押韵等。我们说声情并茂,声是声音,情是情感,诗是抒情的文学,这情需要借助声音的旋律来拨动读者的心弦,可见音乐在诗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诗家语”反常、精警、含蓄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其音乐性的限制。但是,这个问题,我们另有专门介绍,这里便不再重复。

“诗家语”的特征之一是反常。所谓反常,是指“诗家语”不受逻辑和语法的约束,常常有悖于常规常理。可以说,诗歌语言是一种最不科学、最不规范、却最具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创造力的语言。不明白这一特征,诗歌鉴赏就无法入门。例如杜甫的诗《秋兴八首》(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今望苦低垂。

这是描写诗人当年游览长安的诗,借以表现长安的繁华。首联写游览的路线,昆吾、御宿、紫阁、渼陂,都是昔日长安胜游之地。颔联承首联第一句,写长安的富裕,颈联承首联第二句,写划船游渼陂,“佳人”指陪游的歌妓,仙侣指同游的诗人岑参等,尾联写自己当年文彩斐然,现在文思枯渴。

这首诗历来最受评家评议的是颔联,既没有生僻的字眼,也没有古奥的典故,但不懂“诗家语”的人读起来可能不知所云。其实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倒装的句式,按照一般的说法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作者把“香稻”“碧梧”提到前面,香稻是被鹦鹉啄后余剩的香稻,碧梧是被凤凰长年栖息的碧梧,通过稻粒的富足、梧叶的茂盛来反映盛世气象。这就是“诗家语”。如果按一般顺序描写,重心落在“鹦鹉”“凤凰”,就显得很平淡,不能把极盛的景象突现出来。

倒装有时不是因为表意的需要,而是音律的限制。例如,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首词五十四字,其平仄是:‖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前后阕同。)

词最后两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引自曹操《观沧海》,原诗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由于平仄的限制,所以词把“萧瑟”放在第一二两字,“秋风”放在第三四两字。

再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词下阕全是倒装句。第一二句常用语序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词上阕月朗天清,词下阕阴云密布。改用倒装句式,可以突出山雨骤至的急迫。最后两句也是“诗家语”,结构和散文不一样。要是用读散文的方法,从叙次先后看,先茅店,次社林,次路转,次溪桥,好像是说过了茅店,再过了社林边,这时路拐弯转向,忽然看见一座溪桥。依此,词句当解作“路转忽见溪桥”。但词把“忽见”放在最后,正说明在“路转溪桥”以后才忽见,忽见的是“茅店”,这不是一般的茅店,而是“旧时茅店”,位于“社林边”。提前写茅店是为把它突出来,透露出作者“忽见”的惊喜。一场大雨即至,正愁没有躲处,走过溪头,拐一个弯,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脚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需要补充

文档评论(0)

分明别类爱好者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生活上的耕耘者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