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61
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64例
海月明
(针灸系410007)
提要采用协定配方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64例,临床观察结果痊愈48例,好转14例,总有效率达97%。认为穴位埋线疗法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荨麻疹穴位埋线疗法
中图分类号R758.20
荨麻疹,中医称瘾疹、风疹、风瘾疹等,是以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发无定处,忽起忽退,来去迅速,瘙痒不堪,消后无痕等为特点的过敏性皮肤病[1,2]。临床上对急性荨麻疹疗效较好,但对慢性者却不理想。自1987年至1996年笔者采用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6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64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37例,年龄最小者15岁,最大者64岁,平均34.8岁,其中20岁以下5例,21~30岁22例,31~40岁19例,41~50岁11例,50岁以上7例;病程最长者32年,最短者半年。本组患者皆经过中西药治疗而均未能治愈者。
1.2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荨麻疹病程持续1月以上。(2)皮疹骤起骤退,为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红色或苍白色风团。皮肤划痕试验阳性。若伴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者为腹型荨麻疹。(3)瘙痒剧烈,重者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2治疗方法
2.1取穴
以调和营卫,养血补虚,祛风止痒消疹为原则[4],配取3组协定处方。主穴:(1)足三里、风门、肺俞、曲池;(2)血海、膈俞、膻中;(3)胃俞、风池、百虫窝。配穴:伴有腹痛腹泻者加天枢(或中脘)、上巨虚。
2.2操作方法
先常规消毒穴位局部皮肤,再戴无菌胶手套,将已消毒好的“00”或“0”号羊肠线剪成1~2cm长数段,然后放置在9号腰穿针管前端,后接针芯,左手拇食指绷紧穴位部皮肤,右手快速刺入并达到所需深度,当找到针感后,左手按推针芯,右手慢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部皮下组织或肌层内,针孔处用“创口贴”贴封即可。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痊愈:风团消失,不痒,停止埋线2个月未复发。好转:风团减少,痒感和全身症状减轻或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无效:经3次埋线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
3.2结果
本组64例患者均埋线3次,每次间隔20天。其中临床治愈48例,好转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7%。
4典型病例
苏某,女,38岁,工人。1993年10月20日就诊。全身瘙痒,起风团反复发作20年。曾经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荨麻疹。”经溴化钙、葡萄糖酸钙、氢化考地松及中药治疗,症状始终未能控制,缠绵不愈。近2月来频频发作,皮疹块融合成片,奇痒难眠而来就疹。查:四肢及躯干部有较密集的如鸡蛋大白色丘疹,部分连成片,尤以四肢内侧为重,体表有抓痕及结痂,舌苔薄白,脉沉细。诊为慢性顽固性荨麻疹。治疗先用第一组穴位埋线,埋线3天后,全身症状明显减轻,1周后诸症尽除,后每间20天埋线1次,共埋线3次。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5讨论
慢性荨麻疹,由于病因不易查找而使临床医生在治疗上颇困难。究其发病原理有变态反应、非真正变态反应、血管刺激反应及遗传性4类性质;而发病多因食物、气体等经呼吸及消化系统吸收后产生刺激因素而作用于机体,使体内肥大细胞释放出大量组织胺,作用于血管壁H1与H2两受体,导致皮下毛细血管扩张,管壁渗透性增强,血浆蛋白与水分渗出并大量进入皮内组织,引起水肿而产生各种体征。而穴位埋线取得较好的效果,可能与刺激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等途径,阻止组织胺的释放,使毛细血管渗透作用恢复正常,使体征得以恢复有关。根据免疫学原理,穴位埋植羊肠线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阻挡再次进入的抗原与靶细胞上IgE结合与治疗后不再复发有密切关系。中医认为慢性荨麻疹多为久病体虚,气虚卫外不固,易受风寒侵犯,或血虚则肌肤失养,化燥生风,滞阻肌肤腠理而致。《诸病源候论》载:“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说明风为本病之使;又肺合皮毛,其体征多在体表;因此根据本病病因病机特点,选用肺之背俞穴肺俞及祛风要穴风门以疏理肺卫、祛风止痒;足三里养营健体;曲池祛风清热调营卫,以上4穴用于首次治疗,因初疹者多为风邪入中,营卫失调多见;膈俞为血之会,与血海同用以养血生血为主,加气之会膻中以养血祛风,调畅气机,用于第二次治疗,因此时患者外邪已祛,重在调血气;肾俞为肾之背俞穴,补元阴充肾精,以治其本,风池为祛风要穴,百虫窝为祛虫止痒要穴,3个穴同用固本健体以搜余邪;以上共配成3组协定穴位,共凑调理营卫、养血补虚、祛风消疹止痒之作用。笔者认为,养血祛风止痒是治疗本病最重要的法则,即古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原则。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