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解剖-端脑1.pptVIP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端脑1.ppt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端脑又称大脑cerebrum,被大脑纵裂分为左右半球,两侧大脑半球与小脑之间有大脑横裂。

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称为大脑皮质,深部的白质称为大脑髓质,埋在髓质中的核团称为基底核。

左右大脑半球内部各有一腔室,称为侧脑室。;一、大脑的外形和分叶

大脑半球表面起伏不平,凹陷处为沟sulcus,沟间的隆起为回gyrus.左、右大脑半球间为大脑纵裂cerebrallongitudinalfissure,纵裂的底为胼胝体corpuscallosum,大脑和小脑间为大脑横裂cerebraltransverseassure.;大脑横裂;(一)大脑半球外侧面

大脑半球外侧面由外侧沟、中央沟和两条假想的连线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和岛叶。外侧沟起于半球下面,行向后上方。中央沟起于半球中点稍后方,斜向前下方,下端与外侧沟隔一脑回,上端延伸至半球内侧面。;1.额叶frontallobe由中央前沟、额上沟和额下沟分为中央前回、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

2.顶叶parietallobe:在中央沟和中央后沟之间为中央后回。顶内沟以上的部分为顶上小叶,以下的部分为顶下小叶,后者又分为缘上回和角回。

3.颞叶temporallobe由颞上沟和颞下沟(与外侧沟平行)分为颞上回、颞横回、颞中回和颞下回。

4.枕叶occipitallobe位于半球后部,形似三角形,枕叶后端称枕极。

5.岛叶insula;脑回;;(二)大脑半球内侧面和底面

位于中部的为前后方向略呈弓形的胼胝体corpuscallosum。在胼胝体的后方有顶枕沟和距状沟。;在胼胝体的背面有胼胝体沟,绕过胼胝体的后方向前移行为海马沟.;中央前、后回移行至内侧面的部分为中央旁小叶。距状沟和侧副沟后部之间为舌回lingualgyrus。;胼胝体沟和扣带沟之间为扣带回,海马沟和侧副沟之间为海马旁回parahippocampalgyrus。;海马旁回前端弯曲称钩uncus(又称海马旁回沟)。在海马沟处,部分皮质卷入侧脑室下角呈弓形隆起称海马hippocampus,海马的内侧有锯齿状的齿状回dentategyrus。;Hippocampus;;在半球内侧面,将位于胼胝体周围和侧脑室下角底壁的一圈弧形结构称为边缘叶limbiclobe,包括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状回。

;额叶底面有纵行的嗅束olfactorytract,其前端膨大为嗅球???olfactorybulb(与嗅神经相连),嗅束向后扩大为嗅三角,由此分出内侧嗅纹和外侧嗅纹,外侧嗅纹将嗅觉传至海马旁回前部和钩等嗅觉高级中枢。嗅三角与视束之间为前穿质anteriorperforatedsubstance,内有许多血管穿入脑实质。;底面;;二、大脑皮质CerebralCortex;皮质结构;1、分子层(丛层):细胞稀少,约占皮层的全厚的10%,主要为来自皮质区外的传入纤维和来自皮质中间神经元的固有纤维以及大脑皮质所有锥体神经元的顶树突(水平细胞)。

2、外颗粒层:含有密度不等的小神经元胞体(颗粒细胞)。

3、外锥体层:占皮质1/3,(中、小型锥体细胞)。

4、内颗粒层:内含紧密排列的小圆型非锥体细胞和一些小锥体细胞胞体(颗粒细胞)。;5、内锥体层:占皮层厚度的20%,典型的含有大、中型的锥体细胞。其轴突多进入髓质,形成投射纤维。

6、多形层:占皮层厚度的20%,有形状不同的神经元组成,大多数为中、小型细胞。此层逐渐与深面的白质混合,界限不清。(梭形细胞和Martinotti细胞)。

;以内颗粒层为界,新皮质又可分为粒上层(1-3层)和粒下层(5、6层)。粒上层发展最晚,是新皮质的特征,该层接受和发出大量的联络纤维,实现皮质内联系,该层发育不好,往往患有白痴。内颗粒层主要接受来自间脑的特异性传入纤维。粒下层主要发出投射纤维(发自5层的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皮质纹体束和发自6层的皮质丘脑束)联系皮质下结构,调控躯体和内脏的活动。;大脑皮质各层内神经元的相互作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扩散:一根传入纤维可终止于Ⅱ、Ⅲ、Ⅳ层的不同神经细胞,导致信息的广范传播。

局部回路:是协调大脑神经活动的重要功能形态学基础。;大脑皮质的分区;(二)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l.初级躯体运动区(4、6区)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发出纤维组成锥体束,调控躯体随意运动。

该区特点为:

(1)定位关系为倒置人体,头部正位。

(2)身体各部投影区大小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而与形体大小无关。

(3)左右交叉,一侧运动区支配对侧肢体运动。;运动前区(6区):位于中央前回前方,主要调控躯干肌的相关运动。

补充运动区(6区):位于中央

文档评论(0)

188****09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