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413
针刺结合穴位埋线治疗震颤麻痹100例疗效观察
1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均为门诊患者,男63例,女37例,年
龄最小42岁,最大76岁,平均59岁;病程最短1个
月,最长15年。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与对
照组各50例,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所选病例均依据郑建坤等编的《神经病诊断学》有关
震颤麻痹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穴位埋线方法治疗。针刺法
取穴:大椎、百会、曲池、合谷、足三里、肝俞、脾俞、
肾俞、阳陵泉、太冲、行间、太溪;随证加减,口干、苔
薄白、脉弦细数者加复溜(补法);腰背酸痛,强直者加
命门(补法);言语不利加通里、廉泉(泻法)。操作:每
次取6~8穴,交替使用,毫针进入机体,经手法得气
后,留针30分钟,施以捻转补泻法,每日1次,10次为
1疗程,每疗程间隔5~7天,连续1~2个疗程即愈。
穴位埋线:常规消毒后,在穴位两侧1.5~3厘米处
局麻,用持针器夹住带羊肠线的三角针,由局麻一点穿
过穴位,由另一局麻点穿出,多次来回牵拉羊肠线,使
穴位产生麻胀感,然后紧贴皮肤剪断羊肠线,敷盖纱
布。羊肠线留在体内部分力求长些,线头一定植入皮
下,不得外露。每次埋线于肢体患部,取上述穴位3~5
次,每月1次,交替使用,一般两次即愈。
2.2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取穴:针刺法,疗程均
同治疗组。
3疗效标准
根据患者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和各项观察指标,进
行疗效判定。痊愈:治疗后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基本消
失,生活可以自理,能参加部分工作;显效:神经系统
症状、体征有好转,但生活自理仍有一定困难;无效:
治疗后,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无改善。
4治疗结果
治疗组痊愈22例占44%,显效17例占34%,好转
9例占18%,无效2例占4%,总有效率96%;对照组
痊愈18例占36%,显效9例占18%,好转9例占18%,
无效14例占28%,总有效率72%。
以上两组治愈例数经统计学处理,V2=61.86,P
0.01,有极显著差异。由此可见针刺结合穴位埋线组优
于单纯针刺组。
5典型病例
患者,女,58岁,2000年3月27日初诊。主诉:右
上肢震颤,逐渐发展为四肢震颤,拘紧2年加重1个月,
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近1个月来,因家庭纠纷、心中
不悦、情绪激动而致肢体不自主颤动,时感肌肉发紧,
予以左旋多巴、安坦等药物治疗,效果不显,且震颤日
趋加重,遂到我科要求治疗。查:患者表情淡漠,呆板,
反应迟钝,说话含糊不清,慌张步态,四肢频作不自主
震颤,以右上肢为著,每分钟5~7次,四肢肌肉强直,
自述腰膝酸软,耳鸣、失眠、多梦,BP2113kPa,脑神
经(-),右上肢肌张力高,腱反射较活跃;两下肢肌张
力稍高,腱反射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弱。西医
诊断:原发性震颤麻痹症;中医诊断:颤证(肝肾不足)。
按上述治疗方法进行2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说话
清晰有力,右上肢震颤减轻,步态平稳,下肢震颤偶尔
出现;3个疗程后,症状完全控制,达到“痊愈”标准。1
年后随访未复发。
6体会
6.1震颤麻痹是一种锥体外系(主要是苍白球、黑质)
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多见于老年人,一般多有高
血压病史,常因情绪激动而诱发。西医内科和神经科往
往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服抗痉挛药物“安坦”等,即使能
缓解控制,亦会经常复发,因此临床均以针刺、穴位埋
线治疗为最有效手段。
该病属祖国医疗“颤证”、“肝风”范畴,中医治疗以
滋养肾阴、平肝熄风为主。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肾
的精气阴血不足,则不能上充于脑,滋养脑髓,下不能
滋养筋骨肌肉,根据“肝肾同源”的理论,肝的阴血赖于
肾的阴血,如果肾的精气阴血虚衰,则容易引起肝阳偏
亢和肝风扰动,出现肢体震颤、肌肉强直、关节僵硬等
症,导致震颤麻痹。
6.2大椎、百会乃诸阳之会,为督脉之要穴,而督脉与
脑相通,直接恢复脑的调节筋骨、肌肉功能。根据临床
体会,大椎穴至为重要,尤其是针刺大椎穴,对震颤麻
痹的控制即时疗效颇佳,有些患者单独取大椎穴,能在
触电感后一段时间(零至30分钟)内不再震颤。肝风扰
动,筋脉挛急,故取筋会阳陵泉以舒筋,肝主风,取太
冲以泻肝,行间为肝经荥穴,能平肝熄风:曲池、合谷、
足三里为阳明经穴,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取三穴以
调和经脉,疏通气血,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
意。
取肝俞、脾俞、肾俞治肝、脾、肾诸脏本虚,以补肾
阴、益肝血、养脾血、润筋骨肌肉,使阳不亢,风不妄
动,阴平阳秘,诸经调和,病乃愈。
6.3穴位埋线是集多种方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
性治疗,是指在消毒条件下,将羊肠线埋入人体有关的
穴位,逐渐软化、吸收的全过程,其为异性蛋白,对人
体有非特异性刺激,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有独特的
疏通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