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先进工作者代表发言稿.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年先进工作者代表发言稿

各位领导、同事、朋友们:

站在这里,手里捧着这份“2025年度先进工作者”的证书,掌心的温度让我想起过去365天里,每一个在车间调试设备的凌晨,每一次和团队围在电脑前讨论方案的深夜,每一回收到客户反馈产品优化成功时的雀跃。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我们整个团队在智能装备制造领域摸爬滚打、互相托举的印记,是无数个“普通人”用专注和坚持堆出来的里程碑。

先和大家分享一个“卡脖子”的故事。去年3月,我们承接了某新能源车企的核心部件精密加工设备研发项目。客户要求设备的加工精度必须达到0.001毫米,这比行业常规标准高了三倍;更棘手的是,关键部件“高动态伺服转台”的响应速度要从传统的200Hz提升到500Hz——这意味着转台在高速旋转中突然急停时,误差不能超过一根头发丝的1/50。项目启动会上,有老工程师直摇头:“这参数国内没先例,国外进口设备都未必能做到,咱们是不是先和客户再聊聊?”但我知道,客户之所以找到我们,正是因为他们被国外供应商“坐地起价”,交期拖了整整一年,生产线停摆一天就是百万损失。

那天散会后,我带着团队在车间里转了三圈。墙上挂着2018年我们自主研发的首台五轴联动机床照片,那时的我们连丝杠的热处理工艺都要反复试错;再看旁边2023年交付的半导体封装设备,已经能实现0.005毫米的精度——技术积累不是线性增长的,是每一次突破瓶颈后的指数级跨越。我拍了拍老工程师的肩膀:“咱们当年啃下五轴机床的时候,谁想到今天能做半导体设备?这次就当是给下一个五年打地基。”

接下来的182天,团队里没有“下班”的概念。我们把转台拆解成127个零部件,逐个分析受力模型;为了测准伺服电机的瞬时扭矩波动,在车间搭了个“数据观测站”,轮流24小时记录,光是纸质记录就堆了半人高;最折磨人的是热变形补偿——设备运行时,电机、轴承的温度会影响精度,传统方法是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再调整,但500Hz的响应速度下,传感器的信号传输和算法处理必须同步到微秒级。我们试了7种补偿算法,改了23版代码,直到第8次整机联调时,监控屏幕上的误差曲线终于稳定在了0.0008毫米。

项目交付那天,客户的技术总监握着我的手说:“你们不仅救了我们的产线,更让我们明白,‘国产替代’不是口号,是有人愿意为0.001毫米的差距熬白头发。”那一刻我突然懂了,所谓“先进”,或许就是在别人觉得“差不多就行”的时候,多问一句“能不能更好”;在“不可能”的标签前,多拆一层“为什么不能”。

这些年,我常被问到:“在制造业扎根这么久,累吗?”说实话,累。但更深刻的是“痛快”——当你亲手把图纸变成能运转的设备,当你解决了一个困扰行业多年的难题,当你看到年轻工程师眼睛里的光越来越亮,那些熬夜的疲惫、反复的挫败,都成了最珍贵的勋章。

这里想和年轻同事们多说几句。我刚入职时,带我的师傅是个老钳工,他总说:“机器不会骗人,你对它多用心,它就给你多精准的反馈。”那时候我觉得“用心”是句虚话,直到有一次调试一台进口加工中心,程序跑了十几次都有毛刺,师傅凑过去闻了闻切削液的味道:“换10号机油,比例调1:20。”我当时心想,这和切削液浓度有什么关系?结果换完一试,毛刺真的没了。师傅说:“切削液用久了会氧化,味道变淡说明润滑性下降,金属碎屑排不干净就会刮伤工件——机器是有‘呼吸’的,你得学会听它说话。”

这句话让我受益至今。这些年,我们团队总结出“三看三问”工作法:看设备运行的声音(异常噪音可能是轴承磨损)、看加工件的表面(纹路变化反映刀具状态)、看数据曲线的波动(微小起伏可能藏着系统误差);遇到问题多问“原理是什么”“历史有没有类似案例”“有没有更简单的解法”。现在团队里的95后工程师,有的能通过振动图谱判断齿轮间隙,有的能根据温度场分布优化冷却方案,这些本事不是从书里背来的,是蹲在机床边“磨”出来的。

去年年底,我们启动了“青蓝计划”,让35岁以下的工程师牵头小项目,我和几位老同事当“影子导师”——只提问题,不给答案。有个叫小周的小伙子,负责改进一台自动上下料机器人的定位算法。他最初用了视觉识别+激光测距的方案,成本高还总出错。我问他:“工件的重量误差在5克以内,能不能用压力传感器?”他愣了一下,回去查了三天资料,发现通过机械臂末端的力控传感器,结合动态补偿算法,不仅成本降了40%,定位精度还提升了15%。现在他已经是项目组的骨干,上个月还带着团队拿了公司“创新小标兵”。

这让我想起师傅当年的话:“带徒弟不是教他怎么修机器,是教他怎么‘想问题’。”制造业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技术复制,而是把“精益求精”的基因、“破局创新”的勇气,刻进年轻人的职业底色里。

说到创新,不得不提我们今年刚落地的“数字孪生车间”。过去调试一台新设备,需要反复拆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欣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