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因阅读精彩.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活因阅读精彩

翻过这一页,你即是我

邻居奶奶临终前送我一本她珍藏多年的小说,

翻开后惊讶发现书页空白处写满了她的批注,

记录着她与一位著名作家长达半生的秘密通信与精神恋爱,

而最后一而最后一页的留言竟是:“现在,该由你来继续这个故事了。”

林晚照把最后一只纸箱垒在墙角,直起腰,轻轻呼出一口气。老房子特有的、混合着陈旧木料和尘埃的气味钻进味钻进鼻腔,不算好闻,却有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阳光。阳光从朝西的窗户斜射进来,在磨得发亮的老旧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块,光里有细小的尘粒缓慢浮沉。

这栋二层小楼是外婆留下的。自从外婆去世,它空置了有些年头。如今林晚照辞掉了城里那份令人筋令人筋疲力尽的工作,几乎是逃也似的回到了这个江南小镇,决定将这里改造成一间小书店,名字都想好了,就叫“拾光书屋”。

整理工作繁琐而漫长。阁楼是最后一个需要攻克堡垒。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积年的尘土味更浓重了些。里面堆满了蒙尘的旧物,废弃的家具、捆扎好的旧报纸旧报纸、还有几个颜色暗沉的大木箱。她挽起袖子起袖子,开始清理。

在一个沉重的樟木箱子最底层,手指触到了一个以牛皮纸仔细包裹的方形物件。很沉。她小心地剥开已经脆化的纸张,露出了一本书的真容。深蓝色的布面精装封面,没有任何烫金或印花,只在右下角有一个凹压的、古朴的“阅”字。书脊没有书名。她轻轻翻开,扉页上是用钢笔写的秀丽字迹:《沉默之河》,作者:苏泓。

苏泓?林晚照微微一怔。这个名字,在她大学读中文系的时候如雷贯耳,是那位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文坛彗星。他的。他的作品以风格冷峻、思想深邃著称,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他的书,还是这样一本看起来极为私人的版本。

她盘腿坐在落满灰尘的地板上,就着窗外透进来的天光,翻开了第一页。然而,预期中的印刷文字并未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密密麻麻、填满了所有页面空白处的钢笔字。那些字迹与扉页上的同源,同样秀丽,但更为舒展流畅,像是思维的溪流自然漫溢而出。

开篇第一段旁,写着:

“‘河流之所以沉默,是因它承载了太多沉没的故事。’——今日读到这句,窗外的雨与你离开那日一般无二。你说你的新小说也叫《沉默之河》,是》,是巧合,还是我们又一次想到了同一处?”

林晚照的心跳漏了一拍。她快速她快速向后翻阅,每一页,每一个段落间隙,都被,都被这样的文字占据。它们有时是对原文的解读,有时是随心的感慨,更多时候,是与那个“你”——作者苏泓的直接对话。

这不是普通的读书笔记。这是一场持续了数十年的、写在书页边缘的秘密交谈。笔记的主人,是隔壁已故的陈锦云奶奶。

在林晚照模糊的模糊的童年记忆里,陈奶奶总是独居,清瘦,衣着素净,鼻梁上架着一副银边眼镜,眼神温和而宁静。她的小院里总是种着茂盛的栀子花,香气能飘出很远。很远。外婆说,陈奶奶是位退休的中学语文老师,读过很多书。可林晚照从未想过,这位看似寻常的老人,竟藏着这样一段惊心动魄的精神秘史。

她捧着这本沉重得超乎想象的书,走回自己刚刚收拾出些许模样的客厅,在唯一一张干净的旧沙发上坐下,再也无法起身。她一头跌进了由苏泓的文字和陈锦云的批注共同构筑的时空里。

批注始于六十多年前,那时陈锦云还是一名是一名热爱文学的女大学生,而苏泓,已是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最初只是读者对作者的仰慕与疑问,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

“苏先生:《河岸的风》里那段关于离别的描写,让我落了泪。是否真是否真有一种告别,是无言反而胜过千言的?”

笔触稚嫩而真诚。

不知从何时起,称呼从“苏先生”变成了“泓”。交谈的内容也从单纯的文学探讨,蔓延到了彼此的生活、心境、乃至灵魂最深处的颤栗。

苏泓似乎一直在通过某种方式回应着她。或许是寄来的、修改过的校样,或许是不曾公开的手稿片段。陈锦云在批注中提及:

“收到你新改的这一的这一章。将晨曦改为暮色,意境全然不同了。是的,暮色更适合离别,那种光线一寸寸收回的感觉,像心在被凌迟。”

“你在信中说北方的冬天干冷,我这儿近日也是连绵阴雨。附上的这段文字,是我昨夜梦见一条结冰的河后写下的,寄给你看。”

他们的交流,跨越地理的阻隔,完全依托于这本不断流动、增删的书稿。这是一场极限的、纯粹属于精神的共舞。没有照片,没有日常琐碎的干扰,只有思想与情感的激烈碰撞和在文字世界的相依相伴。

林晚照看到陈锦云为苏泓遭遇不公正批判而愤懑:“他们不懂你!那些词汇的排列组合,在他们眼中只是符号,而我听到的是灵魂的乐章。”

她也看到苏泓陷入创作瓶颈时,陈锦云温柔的鼓励:“不必急于流淌,河流也有断崖,才有瀑布。沉默本身,亦是积蓄。”

在苏泓声名最盛、却也最为孤独的时期,陈锦云写道:“今天在报上看到你的照片,清减了许多。人群簇拥着你,可我只看得到你眼睛里的疲惫。多想递给你一杯温热的茶,就像此刻我手边这杯一样。”

情感在字里行间无声地累积、发酵。有思念,有关切,有灵犀相通的狂喜,也有求而不得的隐痛。然而,他们

文档评论(0)

卤蛋上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坚持上传各类文章,资料,努力努力,加油加油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