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岩溶地区公路路基技术指南
岩溶地区公路路基建设需针对岩溶地质特性(溶洞、溶沟、溶槽、土洞、塌陷等)制定系统性技术方案,重点涵盖勘察评价、地基处理、填料选择、排水设计及长期监测等核心环节,确保路基稳定性与耐久性。
一、岩溶地质勘察与稳定性评价
(一)勘察技术要求
1.初步勘察阶段:采用1:5000~1:10000工程地质测绘,结合地面高精度磁法、电法(高密度电阻率法)、地震折射波法等物探手段,查明岩溶发育层位(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断裂带、褶皱轴部)、主导方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发育强度(强发育区溶洞率>15%,中等发育区5%~15%,弱发育区<5%)及地下水动态(最高/最低水位、流速、补径排条件)。物探异常区需布置控制性钻孔验证,孔距50~100m,孔深穿透可溶岩顶板以下5~10m。
2.详细勘察阶段:沿路基中心线布置勘探点,间距20~30m(岩溶强发育段加密至10~15m),采用钻探(岩芯采取率>85%)与跨孔CT、井中雷达等综合物探,精确测定溶洞(埋深、直径、充填物性质:全充填/半充填/空溶洞;充填物类型:黏土、碎石、流塑状软土)、土洞(覆盖层内的空洞,埋深多<15m,直径0.5~5m)及溶蚀裂隙(宽度>5mm,延伸长度>2m)的空间分布。对桥涵、高路堤等关键部位,钻探需穿透溶洞底板3~5m或进入完整基岩2~3m,取岩样进行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Rb≥30MPa为稳定岩层)。
3.特殊勘察:对历史塌陷区、地下水强径流带(流速>1m/d),增设长期观测孔(间距50~80m),监测地下水水位(精度±5cm)、水温(±0.5℃)、流量(±0.01m3/s)及pH值(±0.1),周期为3个月/次(雨季加密至1个月/次),持续1年以上,分析地下水活动对土洞发育的诱发机制(如潜蚀、真空吸蚀)。
(二)稳定性评价方法
1.溶洞顶板安全厚度验算:
-当溶洞顶板为完整岩层(裂隙率<5%),采用“梁板理论”计算:
\(h\geq\frac{ql^2}{8R_b}\)
式中:h为顶板安全厚度(m),q为路基荷载(kPa,取200kPa),l为溶洞跨径(m),\(R_b\)为岩石饱和抗压强度(kPa)。
-当顶板含裂隙(裂隙率5%~15%),采用“荷载传递线法”,安全系数K≥2.0(K=顶板抗剪强度/剪应力)。
-空溶洞(无充填物)需额外验算动荷载影响(汽车荷载冲击系数1.1~1.3),安全厚度增加10%~20%。
2.土洞稳定性判别:
-覆盖层厚度H与土洞高度h的比值H/h<5时,土洞易塌陷;H/h≥5时,需结合土体抗剪强度(黏聚力c≥20kPa,内摩擦角φ≥15°)及地下水变动幅度(Δh≤2m为稳定,Δh>5m为极不稳定)综合判定。
-采用“临界水力坡度法”,当地下水渗透力J>土体浮重度γ’(γ’=γsat-γw,γsat为饱和重度,γw=10kN/m3)时,土体发生潜蚀,土洞扩展风险高。
3.塌陷风险分级:
-高风险区:溶洞顶板厚度<0.5倍跨径、土洞H/h<3、地下水Δh>3m且为强透水层(渗透系数k>10m/d)。
-中风险区:顶板厚度0.5~1.0倍跨径、H/h=3~5、Δh=1~3m且k=1~10m/d。
-低风险区:顶板厚度>1.0倍跨径、H/h>5、Δh<1m且k<1m/d。
二、岩溶地基处理关键技术
(一)溶洞处理
1.小型溶洞(直径D<3m):
-顶板厚度≥1.5D且完整(Rb≥30MPa),充填物为硬塑状黏土(天然含水率w≤液限Wl的85%,压实度≥90%)时,可直接填筑路基,但需在溶洞上方铺设双向土工格栅(抗拉强度≥80kN/m),格栅间距0.5m,层间填料压实度≥96%。
-顶板厚度<1.5D或充填物为流塑状软土(w>Wl,压缩系数a1-2>0.5MPa?1),采用压力注浆加固:浆液为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水灰比0.8:1~1:1,水玻璃浓度35~40Be’,体积比1:0.5),注浆压力0.5~1.0MPa(覆盖层较薄时取低值),注浆孔按梅花形布置(间距1.5~2.0m),单孔注浆量Q=πr2hη(r=扩散半径1.0~1.5m,h=处理深度,η=充填率30%~50%)。注浆结束标准:压力达到设计值且吸浆量<1L/min持续10min,或地面出现冒浆(需及时封堵)。
2.中型溶洞(3m≤D<10m):
-顶板厚度≥1.2D但存在裂隙(裂隙率5%~15%),采用“盖板跨越法”:在溶洞两侧稳定基岩上设置钢筋混凝土托梁(截面尺寸0.6m×0.8m,主筋φ25@150mm),托梁上浇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T-CECS 1049-2022 隧道衬砌拱顶带模注浆材料应用技术规程.docx VIP
- 安全生产法知识培训课件.pptx VIP
- 完整版中小学《文明礼仪主题教育》主题班会课件PPT.pptx VIP
- 广日G·Fre 载货电梯维修手册.pdf
- Brivo CT技术参考手册.pdf VIP
- 心血管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pdf VIP
- 中国糖尿病诊疗指南(2025版) .pdf VIP
-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指南 __DB14_T 2263-2021.docx VIP
- 2025年辽宁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地方导游基础知识)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docx VIP
- 院长纠错申请书(模板).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