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法治护航青少年网络安全
“网络世界丰富多彩,但也暗藏风险,法治是守护你们网络安全的最强后盾!”为深入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保护新规,筑牢青少年网络安全防线,我校近日开展“法治护航青少年网络安全”主题教育活动。法治副校长李警官结合典型案例、法律条文与实操技巧,为学子们送上了一堂针对性极强的网络安全法治课,引导青少年树立法治意识、明确行为边界、掌握防护技能,让法治为数字青春保驾护航。
聚焦网络风险:这些“坑”青少年要警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青少年已成为网络生活的主力军,但网络诈骗、网络欺凌、个人信息泄露、不良信息侵蚀等风险也随之而来。李警官结合近年来高发的青少年网络安全事件,拆解了四大高频风险场景,让学子们认清网络陷阱的真面目。
风险一:网络诈骗精准“围猎”。“免费赠送游戏皮肤”“明星粉丝群内部福利”“刷单返利赚零花钱”“客服主动退款”等骗局,专门瞄准青少年的兴趣爱好与消费心理。李警官举例:“某初中生肖某在游戏中收到‘免费领取限定皮肤’的私信,按要求扫描陌生二维码并填写个人信息后,不仅皮肤没拿到,绑定的银行卡还被盗刷2000余元。”他强调,这些骗局的核心套路都是“以小利诱骗、诱导转账或泄露信息”,青少年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贪小便宜、不信陌生人。
风险二:网络欺凌隐性伤害。在社交平台发布侮辱性言论、恶意P图恶搞、散布他人隐私、孤立排挤他人等网络欺凌行为,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伤害。李警官指出:“网络欺凌看似没有肢体冲突,但其传播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对受害者的心理打击可能远超线下欺凌。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已经触犯法律,实施者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风险三:个人信息泄露隐患。随意在网络上填写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或点击陌生链接、下载非正规APP,都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一旦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取,可能会遭受诈骗、骚扰,甚至被用于其他违法犯罪活动。”李警官提醒,青少年在网络注册、参与活动时,要牢记“非必要不提供”,坚决保护好自己的敏感信息。
风险四:不良信息侵蚀心灵。网络上充斥的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以及诱导沉迷的网络游戏、短视频,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与身心健康。“部分青少年因沉迷网络,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甚至模仿不良信息中的行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李警官强调,远离不良信息、养成健康上网习惯,是守护网络安全的重要前提。
明确法治边界: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很多同学认为‘在网上说话不用负责’,但事实恰恰相反,网络空间同样受法律约束!”李警官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学子们明确了网络行为的“法治红线”,让大家知道哪些行为绝对不能做。
红线一:不得实施网络诈骗与盗窃。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网络诈骗、盗窃他人财物,如骗取游戏账号、盗刷银行卡、窃取虚拟货币等,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盗窃罪,即使是未成年人,也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留下案底。
红线二:不得进行网络欺凌与侵权。在网络上侮辱、诽谤他人,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或散布谣言、传播他人隐私,违反《民法典》《治安管理处罚法》,需承担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诽谤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面临刑事处罚。
红线三:不得传播不良信息。制作、复制、传播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或利用网络诱导未成年人沉迷、实施违法犯罪,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将被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红线四:不得破坏网络安全。恶意攻击、入侵他人网络账号、计算机系统,或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违反《网络安全法》《刑法》,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严重者可能面临有期徒刑、拘役等刑事处罚。
李警官特别强调:“未成年人实施网络违法犯罪,同样要承担法律责任,只是根据年龄和情节轻重,处罚方式有所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成年人可以在网络上为所欲为,法治的底线任何人都不能触碰。”
掌握防护技能:做自己的“网络安全卫士”
“认清风险、明确边界,更要学会用法治手段保护自己!”李警官结合具体场景,为学子们传授了网络安全防护“五大法治技能”,让大家既能规避风险,又能依法维权。
技能一:筑牢账号安全“第一道防线”。设置复杂且唯一的密码,定期更换;开启双重认证功能,绑定常用手机号;不随意点击陌生链接、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不向他人泄露账号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防止账号被盗。
技能二:练就反诈“火眼金睛”。牢记“三不一多”反诈原则: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告知家长、老师,或拨打110报警电话、96110反诈咨询电话求助,切勿独自处理。
技能三:坚守信息发布“底线思维”。在网络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