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智慧农场病虫害防治方案
作为在农业一线摸爬滚打了十余年的“老把式”,我太清楚病虫害对农场的威胁了。早年跟着师傅学种地时,最怕春夏之交的连阴雨——湿度一上来,稻瘟病像商量好了似的扎堆冒头,白天打药晚上巡查,裤脚总沾着泥,眼睛熬得通红。后来农场转型智慧农业,我从“泥腿子”变成了“数据控”,才真正体会到科技给病虫害防治带来的革命。这份方案,是我们团队在实践中踩过坑、攒下经验的总结,希望能给同行们一点参考。
一、为什么需要智慧化防治?传统模式的痛点与新需求
过去的病虫害防治,用三个字概括就是“靠经验”。记得有年蚜虫爆发,我们按老黄历等“小满前后打药”,结果头茬瓜苗的嫩叶早被啃得只剩叶脉;还有回暴雨后突发霜霉病,等到技术员下田确诊,半块地的番茄已经蔫了。这些年随着农场规模扩大(现在管着1200亩地,涵盖果蔬、粮油两大块),传统模式的短板越发明晰:
1.1监测靠“人眼”,时效性差
50亩地人工巡查一遍要2小时,遇上虫害爆发期,等发现成片症状,往往已过最佳防控期。有次玉米螟幼虫蛀茎,我蹲在地里扒拉了半天才找到第一条虫,这时候虫卵可能早孵出三茬了。
1.2防治靠“经验”,精准度低
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期的病虫害阈值不同,比如辣椒疫病在苗期和挂果期的用药量能差30%。但过去全凭“差不多”——去年这时候打了甲维盐,今年也打;东边地块打了20ml,西边也照搬,要么浪费药,要么控不住。
1.3数据靠“手记”,可追溯弱
以前的防治记录全在本子上,哪个地块几月打了什么药、天气情况如何,翻找起来像大海捞针。有次市场监管部门查农残,我抱着一摞皱巴巴的记录本,急得脑门直冒汗。
现在农场要走绿色有机路线,农药使用量得降30%以上,消费者又盯着农残报告,传统模式根本扛不住。智慧化防治不是“赶时髦”,是生存必需。
二、智慧防控体系:从“被动救火”到“主动防御”
我们花了3年时间打磨这套体系,核心就一句话:用数据说话,让防治有“提前量”“精准度”和“可持续性”。体系分三层,环环相扣。
2.1智能监测预警:给病虫害装“电子眼”
这是整个体系的“前哨站”。我们在田间布了28套虫情监测设备、15个气象站、8路高清摄像头,像给每块地装了“神经末梢”。
虫情监测:虫情测报灯最“勤快”——晚上自动开灯诱虫,紫外线杀死后通过高清摄像头拍照,AI算法能识别30多种常见害虫(小菜蛾、蚜虫、玉米螟等),连幼虫和成虫都能区分。以前数虫要戴放大镜,现在手机上点一点,“当前百株虫量:12头,达到防治阈值”的提示就弹出来了。
气象监测:温湿度、光照、降雨量这些数据每10分钟更新一次。比如番茄晚疫病,当连续3天湿度>85%、气温15-25℃时,系统会自动标红预警,比翻《植保手册》快多了。
视频监控:地里装了带AI识别的摄像头,能“看”出叶片黄化、卷曲等异常。有次凌晨3点,监控突然推报警告:“2号大棚黄瓜叶背疑似霜霉病孢子”,我套上鞋冲过去,果然在叶背看到了灰紫色霉层,这要靠白天巡查,至少得晚半天。
2.2绿色防控方案:从“打药为主”到“综合施策”
智慧化不是简单用机器替代人,更关键的是转变防治理念——能不用药就不用,能用生物药就不用化学药,把“药到病除”变成“防患未然”。
生态调控:在地块周边种了香根草、薄荷,这些植物能驱避螟虫、蚜虫;稻田里养了青蛙、田螺,去年统计过,青蛙活动区的稻纵卷叶螟虫量比对照区低40%。
物理防治:每亩挂20张黄板(诱杀粉虱、潜叶蝇)、10个性诱捕器(针对斜纹夜蛾)。有次黄瓜大棚的黄板3天就粘满了白粉虱,我们立刻加挂了一批,没打药就控制住了。
生物防治:这是现在的“主力”。比如用哈茨木霉菌防治土传病害(像辣椒的枯萎病),用苏云金杆菌(Bt)打菜青虫。去年试种的有机番茄,全程用白僵菌防蚜虫,结果比预期还好——虫果率才2%,传统化学防治反而因为药害有5%的畸形果。
精准化学防治:实在要用药时,系统会根据虫情、作物生长期、天气(比如未来48小时有无雨)推荐最优方案。比如给葡萄打霜霉病,系统算出来用烯酰吗啉,浓度0.1%,比我们以前用的0.15%少了1/3,但效果一样。
2.3应急处置闭环:从“手忙脚乱”到“按图索骥”
再严密的预防也有漏网之鱼,这时候“快”和“准”是关键。我们做了套“三级响应机制”:
一级预警(低风险):虫量/病斑率<防治阈值30%,自动推送“生态调控建议”(比如增挂黄板、释放捕食螨),由种植户自行处理,系统3天后复核效果。
二级预警(中风险):达到阈值但未扩散,植保员2小时内到现场确认,用无人机精准施药(比如针对玉米螟,只喷心叶部位),记录用药量、时间,系统同步生成农残安全间隔期提醒。
三级预警(高风险):连片爆发(比如超过5亩),启动“专家+机械”联动——线上请省农科院专家远程诊断,线下调派3台弥雾机集中作业,同时封锁周边地块防止扩散。去年8月的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关于调整农村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计息标准的通知.pdf VIP
- GB45673-2025《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通用规范》解读.pptx
- 2025年产前筛查诊断人员资质考试历年参考题库及答案.docx VIP
- 2025年银行审计岗考试题及答案.doc VIP
- 低压挤包绝缘电力电缆产品检验规范.docx VIP
- 药品经营管理—药品标签与说明书管理(药事管理与法规课件).pptx
-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学案】.pdf VIP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17219-2025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防护材料及水处理材料卫生安全评价.pdf
- 生物医用材料生物相容性及其评价方法.pptx VIP
- 数学建模:第二章 古典模型.ppt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