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重点中学协作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VIP

辽宁省重点中学协作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试题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子·逍遥游》中的《五石之瓠》寓言,以其荒诞的物象与深邃的哲思,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极具标识性的文本。这一短小精悍的篇章,以其独特的哲学意蕴和文学价值,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永恒魅力。通过惠子与庄子关于“五石之瓠”的对话,以看似不合常理的物象为载体,揭示庄子哲学中“无用之用”的深刻智慧。

就文学本身来说,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它既是“无利”的,又是“有利”的。“无利”在于人的文学活动是不追求实际利益的,这也是庄子所言的“无用”。但也正是由于无功利,文学才是美的。然而,文学实际上又是深深根植于社会的实践活动,其语言及运用的各类艺术手法都带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它的价值不仅局限于作家个人思想感情的抒发,更在于它通过多样化的传播途径被广大读者所接纳后,在社会层面所激发出的深远影响与广泛共鸣,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大用”。

“无用之用”思想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精神,即通过“虚静”状态摆脱功利束缚,实现创作的自由与超越。庄子认为,创作者必须摒弃世俗的功利观念,达到“无知无欲”“绝圣弃智”的境界。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提到:“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他继承了庄子的观点,认为写作就是要以纯净之心观照世界,才能“思接千载”,只有在摆脱功利专注艺术本身的规律时,作品才能达到自然天成的境界。同时,“无用之用”对创作题材也给出了提示:文学不必拘泥于社会功利的直接表达,而是可以通过看似“无用”的题材展现更深层的精神内涵。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表面看是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实则寄托了诗人对自由人生的向往。

“无用之用”为文学欣赏提供了理论依据,这需要欣赏者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排除现实的干扰,专注于审美体验。在“鱼乐之辩”中,惠子执着于“子非鱼”便不懂鱼之乐的逻辑真实,而庄子却道出“请循其本”。回到问题最开始时的审美真谛,这种超越认知判断的直观感悟,恰是文学欣赏的玄妙所在。杜甫写“安得广厦千万间”时,如果仅将其视为安史之乱后的住房政策建议,便辜负了诗中那份“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赤子之心。现代学者宇文所安在《追忆》中写道:“中国古典诗歌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失去。”他指的是古典诗歌中大量描写消逝的意象,这种“无用的教诲”(对失去的吟咏不能挽回任何实际损失),或许正是庄子所说的“大知闲闲”,是一种广博从容的智慧。

“无用之用”应用在文学教化中,恰似“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过程。在“庖丁解牛”的寓言里,文惠君观看屠夫解牛后竟悟得养生之道。这种看似不相关的启迪,恰恰揭示了文学教化的本质——当少年们轻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时,他们邂逅的岂止是诗句?这般体验早已超越“有用”的知识传递,那看似“无用”的“与物为春”:三千年前的白露浸润今人的衣襟,远古的熹微与青春年少蓦然相逢。这种“不教而教”的智慧,在孔子“吾与点也”的赞叹中得到回响。当曾皙向往“浴乎沂,风乎舞雩”时,这位圣贤看到的不是无用的嬉游,而是生命最本真的舒展姿态。

“无用之用”不仅是对实用主义的一种反思,更是对生命意义多样性的肯定。从《五石之瓠》“不龟手之药”的“大”“小”用之辨,到“大瓠”的“有”“无”用之辨,庄子启示我们要打破固有思维模式的限制,以一种更广阔、深邃的视角去发掘事物潜在的价值。它提醒我们:唯有保持对“无用”之物的探索,才能守护人类精神的丰富性与可能性,在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为心灵保留一片自由的天地。

(摘编自辛悦《从〈五石之瓠〉看庄子哲学“无用之用”》)

材料二:

《五石之瓠》出自《庄子·逍遥游》,“逍遥游”是一种“无所待而游无穷”的境界,也是庄子的人生理想。值得注意的是,庄子所倡导的“逍遥”与现代人理解的“逍遥”有所不同。如今人们使用“逍遥”一词时,往往更注重其表面上的自由与无拘无束,而较少触及其中深层的哲学内涵。实际上,庄子的“逍遥”并非一味地消极无为,而是通过对人生、社会与自然的深刻思索,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这种“逍遥”既是对外在束缚的超越,也是对内在精神自由的追求。庄子追求的“逍遥”是一种“无为、无用、无治”的状态,是一种超脱于世俗纷扰、无所依赖的状态,一种无所不适、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这种松弛的境界是现代人所缺少的。

闻一多先生在《古典新义》中说:“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自古以来,受庄子影响的作家众多,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在不同程度上都汲取了庄子哲学的养分。陶渊明、苏轼、李白等文人,都从庄子的思想中获得了精神慰藉,并在各自的创作中或多或少地探讨了生命、自由和超脱等主题。鲁迅对庄子也有很高的评价,他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其为文则汪洋捭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教育教学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本人位于省会城市,中学高级教师,教龄21年,擅长教育教学类相关知识与技能。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