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为让豆芽‘卖相好’,小作坊主被判刑并‘十倍赔偿’!”——一根豆芽背后的刑事犯罪与公益诉讼双重惩罚
【导语】
为了让豆芽不长根须、看起来更粗壮白净,他们在生产过程中悄悄加入了一种叫“无根素”的东西。他们可能觉得这只是行业的“潜规则”,却不知这种行为已触犯刑法,不仅要坐牢,还要在报纸上公开道歉,并支付销售额十倍的巨额赔偿。这不仅仅是个案,更是对所有食品从业者的一记警钟。
【案情回顾】
向某、王某甲等四人在新疆沙雅县合伙经营一家豆芽生产作坊。为了提升豆芽的“卖相”,防止其长出影响销售的毛根,他们经商议后,决定使用“无根素”。
明确认知:四人均明知在豆芽生产过程中需要放入“无根素”。
分工合作:由王某甲负责从网上购买“无根素”,向某负责在浸泡豆子时投放,其他人分别负责浇水、清洗和运输。
屡教不改:2022年5月,其生产的豆芽因检出禁止使用的物质4氯苯氧乙酸钠被市场监管部门行政处罚。在经历了一次合格的抽检后,2024年9月再次抽检不合格,同一违禁物质再次被测出。
严重后果:该批次600公斤“毒豆芽”已全部售出,销售额2100元。公安机关在现场查获“无根素”106支,经检测含有高浓度违禁成分。
【法院判决与法律分析】
法院判决四人均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除此之外,作为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被告,他们还面临以下民事惩罚:
1.公开赔礼道歉:在《阿克苏日报》上向社会公众公开道歉。
2.支付十倍赔偿金:共同支付销售额十倍的惩罚性赔偿金21,000元。
3.承担公告费:支付检察院为此案支出的公告费200元。
4.从业禁止:缓刑考验期内禁止从事食品生产、销售及相关活动。
为何看似普通的豆芽加工会引发如此严重的法律后果?法院的判决揭示了以下几个关键点:
1.焦点一:“明知”仍使用,主观故意是定罪关键
律师说法:本案中,四被告人对于使用“无根素”是经过商议的,且明确知晓其用途。国务院有关部门早已明确公告4氯苯氧乙酸钠为豆芽生产中禁止使用的物质。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主观故意,是认定其构成刑事犯罪的核心要素。
2.焦点二:行政处罚后再犯,依法升格为刑事案件
律师说法:本案的一个关键情节是,被告人在2022年已因同样问题被行政处罚。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因食品安全犯罪被判处刑罚或者被行政处罚后,再次实施此类行为的,依法构成犯罪。这体现了法律对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和“从严惩处”的立场。
3.焦点三:公益诉讼让违法者“痛到不敢再犯”
律师说法:本案不仅是刑事案件,检察院还同时提起了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这意味着违法者不仅要承担刑事责任(坐牢、罚金),还要对其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十倍惩罚性赔偿”和“公开赔礼道歉”的组合拳,大幅提高了违法成本,旨在彻底剥夺其违法所得,并修复被损害的社会公共利益。
【律师点评与风险提示】
此案为所有食品行业的生产经营者,特别是小微企业与个体户,划下了一道不可逾越的法律红线:
致命误区一:“大家都这么用,是行业惯例,就没问题。”
真相:法律是底线,而非参考。任何违反国家强制性标准的所谓“行业惯例”,都是非法的。一旦触犯,个人认知和行业潜规则不能成为免责理由。
致命误区二:“东西吃不出问题,就没事。”
真相: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是行为犯,而非结果犯。只要实施了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的行为,无论是否已造成实际的健康损害后果,即构成犯罪。
致命误区三:“上次只是罚了款,这次应该也一样。”
真相: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存在衔接机制。初次违法可能仅面临行政处罚,但若屡教不改或情节严重,下一次等待你的就将是刑事追诉,面临的是失去自由和更严厉的经济惩罚。
【避坑行动清单】
严守标准:严格对照国家关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GB2760等),坚决不使用任何非食用物质和明令禁止的物质。
源头把关:建立规范的采购台账,对原料、辅料、添加剂供应商进行严格审查,索证索票。
主动学习:持续关注国家市场监管部门发布的最新公告和风险提示,及时自查自纠。
合规咨询:对生产流程和配方存疑时,主动向市场监管部门或专业律师咨询,避免因无知而违法。
食品安全重于泰山,法律红线不容触碰。如果您是食品行业从业者,对企业合规经营存在疑问,或正面临相关的法律风险,请务必尽早寻求专业法律帮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未来独角兽毕马威中国长三角高端装备新质领袖榜单.pdf
- 2025中国ESG发展白皮书.pdf
- 从互联网大数据看中小企业发展(2025).pdf
- “没测温证据,就不用交供暖费?”——法院判决:这些“间接证据”同样能让供热公司败诉.docx
- “前老板用‘白条’抵工资,我们告赢了,为何还是拿不到钱?”——一场败诉的债权转让官司,揭示“纸面权利”与“真金白银”的距离.docx
- “为省30万处理费,公司倾倒592吨危险废物被判刑!”——一条微信汇报记录,如何成为污染环境罪的关键证据.docx
- 2025年轻人生活方式洞察.docx
- 2025中国美妆产业发展趋势与战略建议报告.docx
- 保险人履行提示说明义务的认定.docx
- 北京金融法院发布典型案例涉上市公司股权投资对赌协议差额补偿条款无效双方按过错比例分担实际损失.docx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