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园长代表在全县教育工作暨第41个教师节庆祝大会上的发言.docxVIP

幼儿园园长代表在全县教育工作暨第41个教师节庆祝大会上的发言.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幼儿园园长代表在全县教育工作暨第41个教师节庆祝大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教育同仁,亲爱的老师们:

今天站在这里,作为一名深耕幼教二十三年的“老园长”,我内心满是温暖与感动。这份温暖,来自台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眼里的光——那是对孩子的爱,对职业的敬;这份感动,源于我们共同的坚守——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命题下,我们用最柔软的力量,托举着最稚嫩的希望。

一、蹲下来看世界:幼儿教育是“生命的启蒙课”,容不得半点“拔苗”

常有家长问我:“现在小学都开始学编程了,咱们幼儿园能不能多教点拼音、算术?”也有同行困惑:“考核指标里要是有‘知识储备’项,家长满意度会不会更高?”每到这时,我总会带他们去看孩子们的游戏场:中班的小宇蹲在沙池边,用小桶、铲子反复测量“沙山”的高度,嘴里念叨着“三桶刚好填满”;大班的圆圆和伙伴们用纸箱搭“太空站”,争论着“太阳能板应该朝哪边”;小班的糖糖抱着布娃娃,边拍边说“宝宝不哭,老师给你讲小熊的故事”……这些场景里,数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交往、语言表达,哪一样不是在自然生长?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里写得清楚:“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这些年,我们坚决抵制“小学化”倾向,把教室变成“儿童博物馆”——走廊里挂着孩子们用树叶拓印的“秋天日记”,功能室摆着用废旧材料做的“恐龙骨架”,种植角里有记录了三个月的“萝卜生长观察表”。去年秋天,大四班开展“丰收课程”,孩子们从掰玉米、剥花生,到用玉米粒拼贴画、用花生壳做手工,最后把劳动成果送给社区老人。有位爷爷抹着眼泪说:“这些娃娃让我明白,啥叫‘一粥一饭当思来处’。”

教育不是装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当我们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就会发现:一片飘落的银杏叶,可以是“会跳舞的小扇子”;一颗滚动的弹珠,可以是“探索摩擦力的小老师”;一次争执后的和解,可以是“学习情绪管理的必修课”。这,才是幼儿教育最本真的模样。

二、用专业守护热爱:幼儿教师是“儿童研究者”,需要“慢成长”的底气

有人说,幼儿园老师是“高级保姆”,但我知道,这份“保姆”工作需要的专业素养,丝毫不亚于任何学段的教师。去年,我们园招聘了8名新教师,其中6名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第一次集体备课,有位姑娘红着眼圈说:“我在课本上学过‘观察记录’,但真的蹲在地上看孩子们玩半小时,手忙脚乱记不全;想介入游戏,又怕打断他们的专注。”

这让我想起自己刚当老师时的模样——为了观察一个孩子的游戏行为,连续三天记录了二十多页笔记;为了设计一节科学活动,把家里的瓶瓶罐罐全搬到了教室;为了安抚分离焦虑的孩子,自己偷偷在卫生间抹过眼泪。这些年,我们探索出“三阶成长体系”:第一年“跟岗学徒”,由骨干教师“一对一”带教,重点练“观察记录”和“回应策略”;第二年“实践探索”,聚焦“游戏支持”和“课程生成”;第三年“辐射引领”,鼓励参与区域教研、开发园本课程。

今年春天,我们举办了首届“游戏解读工作坊”。青年教师小夏分享了一段视频:两个男孩用积木搭“高速公路”,搭到一半突然推倒重来。她原本以为是“破坏行为”,但仔细观察发现,他们是在讨论“弯道太陡,小汽车会翻”。小夏蹲下来问:“你们觉得怎么调整会更安全?”孩子们眼睛一亮,搬来更多三角形积木当“护栏”。这段分享让在场的老师都红了眼眶——原来,“看见”孩子,是教育最温暖的起点。

现在,我们园有12名教师获得了“市级游戏指导能手”称号,3名教师参与编写了《幼儿园生活化课程案例集》。更让我骄傲的是,老师们不再把“教案”当“剧本”,而是学会了说:“孩子们今天的游戏有新发现,我们调整一下计划!”

三、家园同向而行:教育不是“独角戏”,而是“同心圆”

去年冬天,有位妈妈焦虑地找到我:“我家孩子在家从来不自己吃饭,老师能不能多管管?”我请她参加了一次“家长观察日”。那天,她躲在观察室里,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午餐时主动帮同伴拿勺子,吃完后把碗盘轻轻放进回收筐。妈妈抹着眼泪说:“原来他在幼儿园这么棒!是我总觉得他小,什么都替他做。”

这件事让我们意识到:家园共育的关键,不是“教师教家长怎么做”,而是“让家长看见孩子的力量”。这些年,我们建立了“三个一”机制:每月一次“家长课堂”,不讲“育儿技巧”,而是播放孩子们在园的真实视频,邀请家长一起讨论“孩子的行为背后有什么需求”;每学期一次“亲子劳动日”,家长和孩子一起整理图书角、照顾种植角,在共同劳动中感受“成长需要练习”;每年一次“家长助教周”,医生妈妈讲“牙齿保卫战”,厨师爸爸教“做健康点心”,快递员叔叔分享“城市里的温暖传递”。

更让我惊喜的是,家长们开始主动“升级”。有位爸爸原本总说“男孩要皮实”,但参加了“情绪管理工作坊”后,会蹲下来对哭闹的儿子说:

文档评论(0)

都那样!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