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中国的丝绸之路与贸易.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世纪中国的丝绸之路与贸易

引言

中世纪的中国(约5-15世纪,对应南北朝至元朝),是丝绸之路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条东起长安(今西安)、西抵地中海的交通动脉,不仅是丝绸、瓷器等商品的流动通道,更是文明互鉴的桥梁。从陆上驼铃叮当的商队到海上千帆竞发的货船,从粟特商人的双语账簿到敦煌壁画中的胡商形象,丝绸之路以贸易为纽带,将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非洲紧密联结。本文将从地理路线、贸易内容、网络支撑、文化交融四个维度,深入探讨中世纪中国丝绸之路的贸易盛况及其历史意义。

一、地理路线的扩展与演变:从陆权主导到海陆并行

(一)陆上丝路的核心网络与阶段性波动

中世纪早期的陆上丝绸之路,以汉代开辟的“河西走廊-天山南北”干线为基础,形成了“三北四道”的基本框架。北道沿天山北麓经伊吾(今哈密)、庭州(今吉木萨尔)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中道沿天山南麓经高昌(今吐鲁番)、龟兹(今库车)至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南道沿昆仑山北麓经于阗(今和田)、莎车至大月氏故地(今阿富汗北部)。这三条路线在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交汇后,继续向西经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今乌兹别克斯坦)抵达波斯(今伊朗)与大食(阿拉伯帝国)。

然而,陆上丝路的畅通程度与中原王朝的国力兴衰密切相关。南北朝时期,中原分裂割据,河西走廊先后被前凉、后凉等政权控制,商队常因战乱受阻,部分贸易转向青海境内的“吐谷浑道”(河南道),经柴达木盆地连接西域。至唐代,随着贞观之治后国力强盛,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在沿线设置驿站、军镇,甚至在碎叶城驻军,极大保障了商路安全。此时,陆上丝路达到鼎盛,长安西市的胡商邸店鳞次栉比,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张骞出使西域图”与“胡商遇盗图”的并存,既反映了贸易的繁荣,也暗示了商队需武装护卫的现实。

安史之乱后,唐朝对西域的控制减弱,吐蕃、回鹘等势力交替占据河西,陆上丝路逐渐式微。但值得注意的是,辽、西夏等北方政权通过“草原丝路”接续了部分贸易功能——商队从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出发,经蒙古高原至中亚,形成了与传统绿洲丝路互补的草原贸易线。

(二)海上丝路的崛起与航线拓展

当陆上丝路因战乱受阻时,海上贸易的优势逐渐凸显。中世纪中国的海上丝路以“广州通海夷道”为核心,形成了“东海-南海-印度洋”的立体网络。东海航线主要连接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从明州(今宁波)或扬州出发,运输丝绸、瓷器与书籍;南海航线则是核心动脉:从广州或泉州启航,经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真腊(今柬埔寨)、三佛齐(今苏门答腊岛)进入马六甲海峡,再沿印度半岛西岸至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大食(今阿拉伯半岛),最远可达拂菻(东罗马帝国)与非洲东海岸(今索马里、肯尼亚)。

海上丝路的崛起得益于技术进步与政策支持。唐代已普遍使用“福船”“广船”等大型帆船,具备水密隔舱技术;宋代更发明了指南针用于导航,《萍洲可谈》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同时,宋朝为增加财政收入,设立市舶司(类似现代海关)管理海外贸易,对进口商品征收“抽解”(关税),并鼓励商人“招诱舶商”——泉州曾出土的宋代古船,载重量达200吨以上,舱内装满香料、瓷器,正是海上贸易繁荣的实证。

至元代,海上丝路的地位全面超越陆上。元政府将泉州设为“东方第一大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行纪》中描述:“泉州港的船舶数量比威尼斯还多,来自印度的商船载满珠宝、香料,中国商船则装满丝绸、瓷器。”此时,航线进一步延伸至波斯湾的霍尔木兹、红海的亚丁,甚至到达非洲的摩加迪沙,形成了覆盖西太平洋与印度洋的“环球贸易圈”。

二、贸易商品的多元与流动:从丝绸主导到海陆互补

(一)输出商品:从“中国符号”到技术载体

丝绸始终是中世纪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的输出商品。汉代“锦”已通过丝路西传,但中世纪的丝绸工艺更趋精湛:唐代的“联珠纹锦”融合了波斯萨珊王朝的动物纹,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晕裥提花锦”采用多色经线提花技术;宋代的“宋锦”以几何纹为主,适合裁剪成异域服饰;元代的“纳石失”(金锦)则用金线织就,成为中亚贵族的身份象征。考古发现显示,在今叙利亚的帕尔米拉古城、俄罗斯的米努辛斯克盆地,均出土过唐代丝绸残片,可见其传播之广。

除丝绸外,瓷器在宋代后成为“海上丝路”的核心商品。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在唐代已出口,但真正形成规模是在宋代——景德镇的青白瓷、龙泉窑的粉青釉,因胎体轻薄、釉色温润,被阿拉伯商人称为“中国雪”。1998年印尼海域发现的“黑石号”沉船(晚唐时期),载有6.7万件中国瓷器,包括长沙窑的釉下彩瓷,其上绘制的椰枣、狮子等图案,正是为适应海外市场定制的“外销瓷”。元代的青花瓷更因钴料(来自波斯“苏麻离青”)与伊斯兰纹饰的结合,成为横跨亚非的“世界商品”。

此外,技术类商品的输出逐渐增多。汉代已传入西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nastas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