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词鉴赏《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含答案解析.docxVIP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含答案解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含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①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

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②。三拊当时顽石③,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注]①程珌,字怀古,南宋词人。②祖逖,字士雅。祖逖、刘琨都是晋代爱国之士。③顽石,指诸葛亮曾垒石列战阵于江边,即“八阵图”。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本”字显示出作者对人为边际的不满。“谁分”二字,问得尖锐、强烈,蕴含诗人的情感态度。

B.在上片作者尽管描写了眼前美好的风光,但却并未停留在此,而是由眼前的多景引出了满目疮痍的中原。

C.下片结尾两句描绘了孟夏时节刚刚下过的一场透雨,及时地洗去了北方昏暗的沉沙。既点明时令,又以景结情。

D.本词借助比喻修辞寄托心志。如“点破水晶盆”暗指金瓯有缺,国土残破;“鞭霆力”则喻指抗金的磅礴力量。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对国家分裂的悲慨。词人登上多景楼北望中原,想到沦丧的故土,心中充满悲愤。②对当朝统治者的不满。上片“谁分”一句,下片“止欠”一句,都把矛头指向了当朝执政者。③对收复失地的信心。词人借诸葛亮等人的典故表达收复中原的信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内容和艺术手法能力。C.“描绘了孟夏时节刚刚下过的一场透雨,及时地洗去了北方昏暗的沉沙”错误,“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是借喻,意思是说南宋的抗金力量正需要一次胜利来打击北方金人的嚣张气焰。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上阕首句“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意思是“天地本来没有界限,是谁把它们分成了南北两个部分呢?”其中“天地本无际”,再现了望中所见的广袤山河,但一个“本”字,则显示着作者对人为边际的不满。“南北竟谁分”,完全是作者的议论,其中“谁分”二字,问得尖锐、强烈,把矛头直指当时的统治阶级。天地本来是如此广无边际,无能的统治者让本诗广无边际的天地分成南北两个部分,表达了对当朝统治者的不满。“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意思“我登上多景楼,向北眺望,望着沦丧敌手的大好中原,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说的怅恨”,其中“楼前多景”由多景楼楼名演化而成,是全篇唯一写到美好风光的地方,只是作者并没有把目光停留在这里,而是由眼前的多景引出了疮痍的中原,表达了对国家分裂的悲愤之情;下阕以望淮开始,但淮河数千里,词人独独“望见了”淮阻的兵冶处。兵冶处,指冶铸兵器的地方。《晋书·祖逖传》说,祖逖北伐,渡江,“屯于淮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人而后进。”正因为这一陈迹的存在,使作者想起了山河未改,天意向宋,恢复大业未来可期;“止欠士雅与刘琨”,士雅是祖逖的字。史载,祖逖与刘琨友善,素以恢复之事互相鼓励,为练好杀敌本领,他们常常中夜闻荒鸡而起舞。后来祖逖破敌,刘琨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吾枕戈待旦,志枭叛逆,常恐祖生先我着鞭。”词人说由于当时“止欠士雅与刘琨”,无人可与共商大事。是谁造成这种“止欠士雅与刘琨”的局面,显然是当朝的统治阶级。通过这个典故表达了对当朝统治者的不满。还有,词人在偌大一座甘露寺内偏偏发现了“顽石”,想起了誓师北伐的诸葛亮。甘露寺内有一被称作“狠石”的石头,形状如羊,据传,诸葛亮曾坐其上,与孙权商议破曹大计。词中,词人说他“三拊”(拊是拍的意思)顽石,可见他对顽而感慨再三;说是由于当时“止欠士雅与刘琨”,无人可与共商大事,必须“唤醒”隆中一老(指诸葛亮),说要同诸葛亮“细”酌“芳尊”,则表示对统一大计的关切以及收复中原的信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6****29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