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文言文翻译技巧及教学案例分享.docxVIP

古文文言文翻译技巧及教学案例分享.docx

本文档由用户AI专业辅助创建,并经网站质量审核通过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文文言文翻译技巧及教学案例分享

古文翻译,非一蹴可几之功,亦非深不可测之域。它是架通古今的桥梁,是与先贤对话的媒介。作为一名浸淫此道有年的文字工作者,深知其要义在于“理解”二字,而技巧则是达至理解、顺畅表达的阶梯。今不揣浅陋,将平日积累的翻译心得与教学中的些许案例整理出来,与诸位同道探讨。

一、翻译之基:“信、达、雅”的再审视

谈及翻译,先贤所倡“信、达、雅”三字,实为圭臬。然于古文翻译,此三字内涵亦需细究。

“信”者,忠实也。非仅忠实于字面,更要忠实于原文之意蕴,忠实于作者之情感。初学者常犯之病,在于望文生义,或胶柱鼓瑟,此皆不信之故。

“达”者,通达也。即将古奥之文,化为今人之晓畅语言,使其无滞涩之感,能顺畅传达于读者。若译文佶屈聱牙,虽字字对应,亦未为达。

“雅”者,文雅也。古文多有文采,翻译时当尽力体现其风骨神韵。或质朴,或华丽,或雄辩,或婉约,皆应在译文中有所流露,而非仅作直白之转述。此“雅”非追求辞藻之堆砌,而在于气韵之相合。

此三者,“信”为根本,“达”为关键,“雅”为升华,需统筹兼顾,不可偏废。

二、核心技巧: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一)辨明字词,夯实基础

古文翻译,始于字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现象,皆是拦路虎。

1.因形求义,联系语境:汉字表意,形旁常含线索。然更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推敲字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非孤立看一字一词,而应观其在句中、段中乃至全篇中之作用。例如“走”,古义多为“跑”,今义为“行走”,若遇“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必以古义解之。

2.识别活用,准确转换: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需敏锐察觉。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形容词使动,意为“使……变绿”,此等转换,直接影响译文之准确。

3.注意虚词,疏通语气:虚词虽无实在意义,然在表情达意、构建句式上作用巨大。“之、乎、者、也、以、而、于”等,需辨明其语法功能,或为结构助词,或为语气助词,或为介词连词,方能准确传达原文语气与逻辑。

(二)疏通句法,把握结构

古文句法与现代汉语多有差异,倒装、省略现象常见,需耐心梳理。

1.理清语序,还原句式: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需按现代汉语习惯调整。如“沛公安在?”实为“沛公在安?”(沛公在哪里?),宾语“安”前置。

2.补足省略,完善语意:古人为文,力求简洁,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或介词。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合理补出,使语意完整。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后句“具答之”省略主语“渔人”。

3.分析复句,明确关系:遇到“虽……然……”、“非……则……”、“因……故……”等关联词,需辨明其逻辑关系——转折、假设、因果、并列等,译文方能条理清晰。

(三)体察语境,融会贯通

字词句法了然于胸,仍需置于语境中方能得其确解。

1.联系上下文,揣摩意图: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含义可能迥异。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非今义之道德败坏,联系上下文可知,乃“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之意,此为自谦之辞。

2.把握文体特征,领会风格:史书之严谨,诸子之雄辩,辞赋之铺陈,诗歌之凝练,其翻译风格亦当有所区别。史书宜平实准确,辞赋宜华美流畅。

3.知人论世,理解情感:了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有助于更深切体会文本情感。若不知屈原之忠而被谤,何以解《离骚》之幽愤?不明陶渊明之田园之志,何以味《归去来兮辞》之恬淡?

(四)兼顾文采,力求雅驯

在“信”、“达”基础上,当追求“雅”。

1.保留特色,适当化用:对于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修辞,如比喻、拟人、对偶、用典等,若直译能传神,则直译;若直译晦涩,则需意译或适当化用,以保持原文之文学色彩。

2.锤炼字句,追求美感:译文当力求语言精炼、流畅,富有节奏感。避免口语化、随意化,亦忌生搬硬套,堆砌辞藻。

三、教学案例分享:从困惑到明悟

教学实践中,学生常遇瓶颈,兹举数例,略述教学心得。

案例一:一词多义与语境之重要

原文:“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常见问题:学生易将“间”理解为“中间”或“间隔”。

教学引导:

1.出示“间”之常用义项:如“中间”、“期间”、“间隔”、“参与”、“秘密地”等。

2.引导学生代入语境:此句是曹刿对其乡人所言。乡人认为“肉食者”会谋划这件事(指迎战齐军),曹刿又“何间焉”?若解为“在中间”或“间隔”,则句意不通。

3.联系下文:曹刿随后便去见鲁庄公并参与了论战,可见此处“间”应为“参与”之意。

4.译文呈现:“当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心得:教学中不仅要罗列义项,更要引导学生运用语境分析法,培养其“据文定义”的能力。

案例二:词类活用与句式调整

原文:“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常见问题:“美我

文档评论(0)

JQY803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