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_第四章 常见炎症疾病_第十节 三伤寒,性病.docVIP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_第四章 常见炎症疾病_第十节 三伤寒,性病.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 编号 XX学年下学期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名 教学课题 伤寒、性病 课时 授课时间 12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3 星期一 星期三 星 期三 期四 期五 授课对象 XX级临床医学专业 9-12 5-8 1 -4 17-20 13-16 1、掌握伤寒的病因及传染途径。 2、掌握伤寒的四期病变及临床联系。 3、掌握梅毒的基本病理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伤寒的四期病变及临床联系 2.性病的传播方式 教法与 学法 1.多媒体内尽量多使用图像,说明形态学特点。2、启发式、提问式讲授。 3、讲授结束时,小结重点和难点的部分。 4、布置课外思考题。 理论课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 内容 与 时间 分配 1、伤寒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5min 2、伤寒的病理变化与临床联系 35min 3、性病(淋病、尖锐湿疣、梅毒、艾滋) 100min 复习 思考题 1、简述伤寒的病变特点及临床联系。 2、性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参考资料 1、吴和平、李晓阳主编.《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第一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陈主初 .病理生理学(七年制).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3、金惠铭 主编 病理生理学 第六版 2004 4、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5、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6、高英茂.七年制组织学与胚胎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本次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形象、直观、生动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学生学得较轻松,课堂气氛好。 伤寒 typhoid fever 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以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为主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的病变最明显,故又称肠伤寒。 以伤寒肉芽肿形成为其特征性病变。 以持续性高热、相对缓脉、脾肿大、玫瑰疹、中性及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为临床特征。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夏秋季好发。 一、病因及发生机制 1.病因: 伤寒杆菌(G-); 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 i)。肥达反应。 菌体裂解时释放的内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 2.发生机制 伤寒杆菌→ 穿过小肠粘膜上皮→ 侵入肠壁淋巴组织→ 巨噬细胞内繁殖→ 胸导管入血 →第一次菌血症。此阶段患者无症状,称为潜伏期。 伤寒杆菌随血流进入脾、肝、骨髓及胆囊等继续大量繁殖 再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引起败血症 。 胆囊内的细菌随胆汁再次到达已致敏的肠道淋巴组织 引起剧烈的过敏反应,导致肠粘膜的坏死、脱落和溃疡形成。 二、病理变化和临床联系: 巨噬细胞增生、伤寒细胞聚集成团→ 伤寒肉芽肿。 (一)肠道病变 部位: 回肠末端。 1.髓样肿胀期:(第一周)伤寒肉芽肿。 2.坏死期(第二周)。 3.溃疡期(第三周)穿孔、出血。 4.愈合期(第四周)。 细菌培养,血第1周、大便第2~3周可为阳性, 肥达反应在第2周后出现阳性。 (二)其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病变 1. 肠系膜LN、肝、 脾、骨髓巨噬细胞增生 2. 器官肿大,肉芽肿及坏死灶形成 3. 骨髓培养90%。 (三)其他器官病变 1.胆囊:细菌繁殖传播源。 2.心肌:水样变性、心肌炎, 相对缓脉。 3.肾: IC肾炎,近曲管上皮水样变性, 蛋白尿,尿菌 (+)25%。 4.皮肤: 淡红色斑丘疹 →玫瑰疹 。 5.肌肉: 膈肌、腹直肌和股内收肌常发生凝固性坏死(腊样变性)肌疼、感觉过敏 。 三、结局: 1.多在4~5周痊愈,并获持久免疫力。 2.大约3%的病人成为慢性带菌者。 3.败血症、肠出血和肠穿孔是主要的死亡原因。 4.其他:支气管肺炎、脑膜、肾、关节炎。 性传播疾病 性病指通过性行为传染而又在社会上有较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疾病。实际上通过性行为传染而又能在社会上造成流行性影响的疾病种类并不少,包括衣原体引起的非淋病性尿道炎、结膜炎、宫颈炎等。 然而通常所谓的性病多只指梅毒、淋病、性病性淋巴肉芽肿、腹股沟肉芽肿和软性下疳等。本节仅叙述淋病、尖锐湿疣、梅毒和艾滋病。 一.淋 病gonorrhea 是淋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在男性,病变开始于前尿道,可逆行蔓延至后尿道,波及前列腺、精囊和附睾;在女性,病变可累及外阴和阴道的腺体、子宫颈粘膜以及输卵管。 本病有极强的传染性,本病主要通过性交传染,也

文档评论(0)

prtscr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