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论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当代价值 【作者】王宝全 【关键词】?传统家训??家庭教育??当代价值 【指导老师】李 斌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正文】家训,亦作家诫、家教,是中国古代所特有的一种典籍,它是指家庭内部父母关于治家教子的训诫。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来有着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远溯至上古三代,已有训诫意义的文字见诸典籍记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在“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的传统观念影响下,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三教九流、各色人员等,凡为人父母者,无不以传统的教育思想训教自己的子女,并形诸笔墨,用散文、诗歌、书信、格言等多种表达形式,给后人留下了大量内容丰富的家训类著作。其中以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和司马光的《温公家范》最为著名。中国传统的家训专书、丛书,涉及到人生的各个领域,从胎教到成人教育,从日常生活领域到建功立业报国,家训用较为通俗的语言,指定行为准则,规范道德标准,阐述处世哲学,总结人生经验,描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勾勒了中华民族理想的人格形象,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就存在于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源远流长的家训类著作中,并且潜移默化地对当代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活单位,也是子女与社会最早的接触点,是教育后代的重要阵地。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及其未来事业的成就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甚至关系到一个家庭、乃至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盛衰兴亡。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传统家训与当代家庭教育的结合,以利于更好的发展当代家庭教育。一、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其内涵博大精深,而传统的家训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家训文化起源于传统的宗法社会,伴随着宗法制度的确立而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它是以儒学的“修齐治平”学说为根本,以儒学的三纲五常,孝悌忠信为核心,体现的是仁义孝悌,中庸之道的儒学文化精神。传统的家训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治家之道,德化了家庭关系的微观基础????? 1.在夫妻关系上,要求“夫义妻顺”《左传》中说:“夫和而义,妻柔而正。”[2]管子说:“为人夫者,敦以固;为人妻者,劝勉以贞。”[3]传统家训认为:“夫妇之道,天地之大义,风气之本原也”。[4]提倡夫妇和顺,为夫要守义,见色而不忘义,处富贵而不失伦;为妻要节俭、勤劳等。其中,为夫守义是前提,如果“夫不义,则妇不顺矣。”[5]?夫妇只有相敬如宾,才能和睦美满,“夫妇之际,以敬为美。”[6]?但在“夫义妻顺”中,中国传统道德更强调的是“妻顺”。孔子在《论语》中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礼记》把?“男帅女、女从男”当作“夫妇之义”;?“三纲”中的“夫为妻纲”,主张权利向“夫”倾斜;《大戴礼记》规定“妇有七去”,即丈夫在以下七种情况下可以“休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连多说话都“去”。中国古代社会给妇女规定了很多道德诫条,包括“缠足”这一残无人道的要求。董仲舒等还从夫为阳、妻为阴,阴应奉阳来为“夫为妻纲?”作本体论上的论证。重男轻女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价值观念之一。2.在兄弟姊妹关系上,要求“兄友弟恭”兄要对弟友善,弟要对兄悌恭。“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7],说明兄弟之间是一种血气相通、天然形成的骨肉亲情关系。“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8]则说明兄弟应该相互照顾,真正做到友善相处。但在中国古代社会实行的是长子继承制,强调“长幼有?序”,?主张“幼”对“长”的服从,在“兄友弟恭”上权利向兄长倾斜。父若不在了,弟要视兄为“父”。?中国古代思想家把“孝”“悌”并列?,当作诸德之要,以此推治天下,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宗法等级制的伦理秩序。3.在长幼关系上,要求父母“慈”,子女“孝”《颜氏家训》中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在“慈”与“孝”的关系上,传统家训既注重家长对子女的抚养、关心与爱抚,同时也非常强调子女对家长要行“孝”道。关于“孝”的内涵,中国传统家训有许多具体的规定,举其要者,首先是对父母要恭敬。“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9]其次要服侍、供养父母。传统家训认为,服侍、供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且贵在有诚心、有敬心、有爱心。敬爱是“孝”的第一要义。有了对父母的敬爱之心,就能更好赡养父母。但在“三纲”中“父为子纲”,权利向“父”倾斜,以至于被极端化为“父叫子亡,子不能不亡”。?4.在推及与国家的关系上,要求“忠君报国”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以“家”比“国”,以家庭“私德”推及国家“公德”,以“孝父”促“忠君”,并把“忠君”与爱国联在一起。“忠”的涵义是什么?《忠经》中说:“忠者,中也,无公无私。……忠也者,一其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