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个人情绪化写作-论80后小说文本的叙述主题 【作者】向声勇 【关键词】80后??个人化???叙述主题????情绪 【指导老师】秦敬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出现了以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春树、李傻傻等为代表的“80后”写手。他们一现身,便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存在,并且引发着不可拒绝的文学事实:以他们为主体构筑的“80后”文学如飓风般迅猛抵达世人面前,成为文坛不可回避的焦点。特别是自2004年以后,各大报刊杂志网站纷纷对他们作出关注和评介,声势浩大,蔚为壮观,很容易让人遥想起上世纪80年代中期风起云涌的文学运动。尽管“80后”写作声势日益高涨,但媒体虚张声势及大众盲目判断,使得“80后”写作如娱乐界群星上阵,批评界的冷场更使得“80后”写作趋向一种表演。“80后”难以进入文学视野原因之一还有独立批评家的缺席。从90年代开始,文学批评逐渐过渡到了文化批评,批评角度从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品质过渡到关注作品文化性质和它如何生产、如何被接受及接受的过程,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脱节。然而即便“80后”真正难以进入文学研究视野,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应该是批评家的责任。但是批评家对“80后”写作的冷场,却是扼杀了“80后”写作的激情。尽管在媒体强大的话语霸权下,理性的批评也可能成为商业炒作的卖点。批评家始终不屑“80后”写作,是否也存有一种偏见,或者说是批评家尚未寻找到进入“80后”写作的一个切入点。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80后”叙述主题呈现个人情绪化状况的社会背景;第二部分从崇高的沦丧,情绪的自我纵容和残酷的青春告白三方面对“80后”的叙述主题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分析“80后”写作走向。一?、多元语境下80后的存在陈哓明归结90年代为历史终结之后的虚空,他认为9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时期,人们的心理和情感、理解世界和处理自身命运的方式随着全球经济市场体系机制、大众网络传播方式的日益发展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在这个时代,社会逐渐疏离个人而存在,个人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他们所关注的已不是国家历史命运,而是享受最充裕的物质财富、走时尚化、潮流化的道路。这是一个不需要英雄的年代,却是一个偶像盛行的年代,在物质历史表象下是他们庞大的思想苍白与情感虚空,他们精神是如此匮乏,灵魂是如此平庸,在他们身上缺少一种对文化与存在的自我认同。这种精神的侏儒与思想的贫困,在名利的诱驱与大众消费的庸俗化影响下必然是一个迷惑的时代。“这不同于中国其他历史时期,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导致文坛各种思想和各种观念的碰撞,也形成‘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多元景观,现代/传统、东方/西方、媚俗/反媚俗、拯救/解构、道德/个性等多种话语错综复杂纠缠在一起”[2]。体现在文学创作上,表现为想象力的普遍丧失与文本的自我重复的个人化写作,在理想主义与现实性原则的杠杆上,后者逐渐占据上风。在这个只注重“消费”的时代里,快餐式的一次性文学消费成为必然,文学为市场和商业捕获,已不再是严肃行为。在这样的环境下,“80后”写作浮出水面,他们从一降生,就先天思想不足,同时具有反叛、反传统的因子。因此,他们狂扫文坛时必然喧哗与骚动、解构与颠覆、迷惘与忧伤,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对抗这个混乱不堪的社会,以自己个人化的体验书写一个时代的颠沛流离的荒诞,试图引导精神回归和建构思想体系。他们发出了自己作为个体存在于矛盾与冲突中反抗的声音,尽管这种声音被丧失鉴赏力与判断力的大众“夸张”的消费而变得微弱。“80后”较其他历史时期的写作优势是“80后”拥有极大的自由度。他们所接受的是历史上最好的教育,拥有最丰富的阅读资源,享受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物质条件极大优裕。另一方面,“80后”没有经历生存的苦难和太多的历史记忆,使得他们无法深刻感受历史的厚重。“80后”拥有的仅仅是单纯的现在和阅读经验所构成的写作资源,“80后”写手惟有对个人生活经历进行复制。而因为个人生活经历的相似,以及年龄的相差无几,使得与成人世界缺乏沟通的年轻一代可以从这里找到共鸣,找到情感归宿。当然,不可否认有一种情况存在:“80后”在年龄和文化合力作用下形成叛逆心理,以一种反叛传统姿态,完全不同于他们的前辈的人生观、价值观来写作。在写作中,他们有了一种“精神弑父”的快感和“捣乱的快乐”[3]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读者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在“80后”文本中,很难找到与崇高有关的因素,随处可见的是情绪与青春告白如同青春挽歌。而在“80后”文本向个人情绪化激烈靠拢之时,“80后”写手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主题的全面平庸化和情绪的泛滥。绝望(李傻傻《红日》,春树《北京娃娃》);失落(张悦然《葵花走失在1890》);欲望(秦惑《边做边爱》,孙睿《草样年华》);极度空虚(韩寒《三重门》);短暂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