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历史5大专题12热点之可持续发展与金融危机.docVIP

2010高考历史5大专题12热点之可持续发展与金融危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0高考历史5大专题12热点之可持续发展与金融危机.doc

专题三 可持续发展与金融危机(四大热点) 热点一 全球气候变化 【热点链接】 1、联合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气候变化峰会2009年9月22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来自90多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了为期一天的会议。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峰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气候变化峰会是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倡议下召开的,目的是敦促各国领导人为当前的气候变化问题国际谈判提供政治指导,推动国际社会在今年年底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新的温室气体减排协议。来自美国、中国、日本、法国、卢旺达、瑞典和哥斯达黎加等国的领导人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讲话,就气候变化问题阐述了本国立场。此次联合国气候高峰会议给全球组织气候变暖的努力注入了新的动力。 2、2009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此次会议有19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其中仅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就超过100人。《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即将到期,本次会议持续到12月18日,主要任务是确定全球第二承诺期(2012年到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安排。中国在至关重要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前夕宣布量化减排目标,显示了中国继续加大力度、减少经济发展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坚定决心。中方希望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并切实坚持和兑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考向指引】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史范围: 1、道家、儒家思想中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古代的自然生态保护意识。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耕区域缩小,畜牧区域因少数民族的内迁有所发展,两汉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有所缓解。隋唐时期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造成不利影响。清朝前期人口剧增,盲目垦荒,对环境也造成了破坏。 3、洋务运动时期汉阳铁厂的选址违背了规律,影响到了自然环境;建国后的50年经历了三次资源环境恶化:一是1958年“大跃进”导致的第一次资源环境恶化,二是“文化大革命”导致的第二次资源环境恶化,三是改革开放之初的第三次资源环境恶化。前两次均系国家当时领导人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而第三次则是人口惯性增长和粗放型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建国后环境保护工程、政策与法制。 世界近现代史范围: 三次工业革命的新能源;三次工业革命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能源与国际关系;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 2010年高考可能的命题角度:用生态史观解读古今中外气候变化,从人与自然互动的角度来看待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解读古今中外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站在整体史的高度,思考当前人类面临的生存环境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 【考点拓展】 一、中国五千年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1、中国古代气候变化概况 我国已故杰出科学家竺可桢,从浩如烟海、帙卷繁杂的地方志、二十四史、古诗文集、古游记、古地理书籍以及历代私人笔记等文史资料和考古资料中,对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结出了变化规律。 据考古发掘,距今约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的西安地区是暖湿气候。河南安阳的殷墟古址,发现了甲骨文和大量典型的热带动物残骸。河南古代称“豫州”,简称“豫”,就是一个人牵着大象。证明3000多年前,我国华北地区由于气候温暖湿润,史称“殷墟时代”。西周时期,我国气候寒冷,《竹书纪年》中有相关记载。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气候较今温暖湿润,平均气温较今大约高1.5摄氏度左右。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到了南北朝时期,天气骤然变冷,从而导致了北方游牧地区干旱冰冷,导致了游牧民族的大入侵。根据史书记载,东晋时期南京地区甚至出现下雪一尺,长江冰封的情况。隋唐时期气候变得暖和,公元650年、669年和678年的冬季,国都长安无雪、无冰,竹林在甘陕地区出现,显然当时的温度较现代为高。北宋时期气候开始转寒,到十一世纪初,陕西关中地区已无梅树。著名诗人苏轼在他的诗中哀叹梅在关中消失(“关中幸无梅,赖汝充鼎和”《杏》);王安石曾嘲笑北方人常将梅误认为杏(《红梅》诗有“北人初未识,浑作杏花看”),由此可见,宋代气候已开始转寒。十二世纪初期,气候加剧转寒,金人侵入华北地区,北宋灭亡,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这时期,南方的太湖、苏州附近的南运河,在冬天经常结冰、遍地皆雪。从十四世纪初的元末开始到二十世纪初的清末,我国的气候进入了一个很长的寒冷期,历经500余年。这个期间的最温暖时期,气候也没有达到汉唐期间的温暖。 研究表明,中国的兴衰与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中国历史最强盛的王朝都出现于气候温暖时代,而分裂往往出现在寒冷期。 2、中国古代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寒冷导致北方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恶化。中华

文档评论(0)

gnsy05lszr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8月0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