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二、磁山-裴李岗遗址:粟起源于黄河流域
从文献记载看,我国黄河流域种植粟的历史非常悠久。《史记.周本纪》说,武王克商后,为了赈济贫弱,曾经“发钜桥之粟”,可见当时已有规模相当的粟仓。粟的野生种俗称“狗尾草”,先秦文献称为“莠”。曾有学者提出黄河流域是粟的驯化中心的说法,可惜没有出土实物作为佐证。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窖穴和陶罐中发现了粟的朽壳,人们才确信中国史前时期确实已经有了栽培粟。
1976-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武安县的磁山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据碳十四测年,遗址的年代为公元前6050-前5490年,距今约8000年。磁山一、二两期遗址中,共发现灰坑476个,其中88个是窖穴,形状为长方形,内有大量已经腐朽的粮食,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用灰像法鉴定,以及对残存外壳的观察,确认是粟的遗迹。[1] 这是中国粟出土年代最早的实物。据统计,窖穴中粟的厚度为0.5-0.6米的有40多个,约占60%;厚度在1米以上的有20个,占25%;2米以上的有10余个,约占15%。粮食在窖穴内埋藏了8000多年之后,体积已经大大紧缩,有学者推测,当初粮食的体积当有109立方米,约重69 100公斤。粟的大量储存,表明磁山人的农业已有了相当大的规模。
在磁山遗址中,发现了石斧、石铲、石刀、石镰等农具,其中的石磨盘、石磨棒,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形制规整,十分引人注目,成为磁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1977年,磁山遗址出土的一件石磨盘与磨棒,用砂岩制作,盘面呈长椭圆形,前端较尖,后端平缓,下底有四个扁棱形矮足,磨盘高8.8厘米,长57.2厘米,宽20.9厘米,磨棒长14厘米,径5厘米。密集的粮食窖穴,可能是氏族组织的公共窖穴区。成系列的农具伴随出土,表明此时已经不是农业起源的初始阶段,栽培粟的年代应当更为遥远。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狩猎和采集经济也占有一定比重,家畜饲养业也比较兴盛,猪、狗等家畜的骨骸都有出土。
与磁山文化年代和性质相当的是裴李岗文化。裴李岗遗址位于河南新郑县城西北约8公里的裴李岗村西,面积约2万平方米。从1977年到1979年,先后进行了4次发掘,揭露面积达2700多平方米。发掘墓葬114座、陶窑l座、灰坑10多个,以及几处穴居房基。出土器物400多件,其中石器有石铲、石斧、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陶器有壶、钵、罐、碗、勺、鼎等;骨器有骨针、骨锥;还有陶纺轮、陶塑猪头、羊头等,以及弹丸、酸枣核、核桃等。裴李岗遗址的年代,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实验测定,距今约8000年,比仰韶文化要早1000多年。
裴李岗遗址尚未发现像磁山遗址那样埋藏粮食的窖穴,但在一些房基的周围发现了一些炭化腐朽了的粟粒。由于裴李岗遗址出土了大批农具,我们可以推测它有着与磁山文化相近的农业文明。裴李岗文化的典型农具也是石磨盘、石磨棒,形制与磁山文化出土的基本相似。1978年,裴李岗遗址出土一套石磨盘、石磨棒,盘长68厘米,前宽37.5厘米,高6厘米,棒长58厘米,用整块砂岩琢制而成。磨盘呈鞋底形,正面坦平,底部凿有四个矮柱足。磨棒原本为圆柱体,因长期碾磨中部已经磨损内凹。1991年,河南扶沟县西店村北的黄土岗上发现一件石磨盘,长100厘米、宽32.5至44厘米,厚3.5厘米,通高8.5厘米,平面呈长椭圆形,也是用整块黄砂岩琢磨制而成,但没有使用痕迹。在目前已发表的139件裴李岗文化石磨盘中,是最大的一件。[2] 该遗址的器物有独特的文化面貌,石器以磨光为主,其中舌状刃石铲、锯齿刃石镰和石磨盘、磨棒都有显著特点。陶器多为红褐色,火候低,手制,器表多为素面,纹饰有蓖点纹、划纹、指甲纹等,器形以三足钵、小口双耳壶、三足壶、大口深腹罐等最有代表性。考古学界命名为“裴李岗文化”。目前在河南省范围内共发现裴李岗文化遗址约五十余处,主要集中在淮河上游各支流之间。
石磨盘与磨棒在磁山-裴李岗遗址普遍发现,往往是在墓葬中成套出土,二者配合使用,是脱去谷粒皮壳的工具。云南的独龙族和怒族的妇女至今还用石磨盘加工粮食。石磨盘的底部为什么要琢出柱状的足呢?根据民族学的资料,石磨盘使用时都不是放在地上,而是放在竹器内,有了柱足,石磨盘就不易滑动,而且使磨盘与竹器之间有一定空隙,不易被碾磨好的粮食埋没。
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在西起甘肃,东至辽宁的整个华北地区,普遍发现了公元前7000-前5000年的粟的遗存,有些遗址虽然没有发现谷物遗存,但出土了相应的农具。中国是粟的栽培中心,已经为国际学术界公认。考古发现表明,中国不仅是最早的栽培粟的国家之一,而且是世界上惟一的、最早从粟开始发展起来的农业国家。
史前时代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如此辉煌,它是否向世界其他地区传播过呢?从考古资料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