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原始稻作的“边缘起源说”.docVIP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原始稻作的“边缘起源说”.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七、原始稻作的“边缘起源说”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是“从印度阿萨姆到中国云南的山地起源说”,这一说法已经被上述一系列考古发现所否定,亚洲稻系起源于中国已成定局。但中国幅员辽阔,其起源的具体地区究竟在何地,学术界纷争不已,有长江中下游说、华南说、云贵高原说、云南说、鲁西南或黄河下游说、成都平原说、江西说、安徽说、江苏说等多种意见。虽然以上地区都发现过栽培稻遗存,但在数量上彼此相差悬殊。据严文明教授统计,从1954年到1993年底,中国史前栽培稻遗存的出土地点已经达到146处,其中长江中游有105处,约占71.9%;黄淮流域21处,约占14.4%;华南、云南各9处,四川、辽宁各1处。但是因为史前时期的栽培稻中,中国的长江流域发现得最多,年代也最早,应该就是稻作农业发源地。    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的祖本,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中国的华南等地气候暖温、湿润,特别适宜于野生稻的生长,是野生稻分布范围的中心地区。野生稻分布区的北端,可以到达亚热带的边缘,大致在北纬24°一线。由于普通野生稻的抗寒能力较差,再往北就难以越冬。就地理环境而言,华南地区有充分的理由成为亚洲稻系的发源地。但是,考古学提供的资料恰恰相反:野生稻首先是在它的分布范围的边缘地区,也就是长江、黄淮地区被人工栽培。如何解释这一似乎有悖于情理的现象呢?严文明教授作了如下的精辟分析:[1]    第一,长江流域四季分明,冬季漫长,食物匮乏,而稻是一种适宜于储藏的食物。长江流域自然状态下生长的野生稻并不多,惟其如此,才需要人工栽培。只有经过人工栽培,稻种才能安全过冬而得以继续繁殖。于是从采集到选种,再到培育,出现了真正的栽培稻。    第二,华南地区炎热多雨,冬季较短,甚至没有冬天,植物茂盛,禽兽和鱼类也比较多,植物来源比较充足,通过采集和渔猎就可以基本解决对食物的需求,故不屑于去采集野生稻这样难以加工的植物,这正是那里长期没有发生农业的原因。    第三,华南地区多丘陵山脉,缺乏较大的平原,人口较少,在很长时期内都没有形成人口压力,所以缺乏发展农业的内需。而长江中下游有比较广阔的冲积平原,史前文化比较容易得到发展,人口增长较快,天然食物与越冬需求的矛盾比较突出。    第四,黄淮流域的冬季比长江流域更加漫长,尽管当地早已种植粟、黍等旱地作物,但由于需求量大,为了扩大粮食储备的范围,所以也积极引进水稻种植。但黄淮地区气候相对干旱,所以仅在水源比较充足的地区种植,在当地农业中的比重也比较小。    第五,栽培作物的产生是一种文化现象,与史前文化的水平密切相关,“必须在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高度,产生了培植谷类作物的社会需要,才会变成社会的行动。”[2]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因素对于产生新的栽培作物的作用日益突出。在文明比较发达的地区,为了修建宫殿、城池以及统治者的大型陵墓,需要征调大量的的人力;此外,随着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者的队伍不断扩大,脱离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需要社会提供的粮食的数量也不断增长,发展农业的动因也就更为强烈。    近百年来的研究表明,世界农业起源有三个中心:一是西亚的两河流域,是小麦和大麦的起源地;二是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小米(粟)和大米的起源地;三是中美洲,是玉米的起源地。严文明教授认为,中国的情况与其他两个起源中心有所不同:“中国实际上包含有两个相互联系的起源中心。一个是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起源中心,一个是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起源中心。两个中心逐步发展为两个紧密相连的农业体系,它们互相补充,互有影响,形成为一个更大的复合的经济体系,进而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孕育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这两个紧密相连的农业体系至迟在5000年前就已经形成,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之间经历了数千年的融会和发展,为新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广阔而深厚的基础。公元前2000年前后,中国开始迈入青铜时代,并进而造就了灿烂辉煌的商、周青铜文明,正是两大农业中心交融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要说中华文明的悠久和博大,要说它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就首先要从远古的农业文明讲起,不这样认识问题,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化中国。    顺便要提到的是,除了大米、小米之外,中国还是许多其他农产作物的原生地。例如大豆,古代称为“菽”,至迟在夏、商时期就已驯化成功。中国是世界上三大果树原产地之一,北方的李、杏、枣、柿、栗,南方的柑橘、橙、柚、龙眼、荔枝、枇杷等,都是我国的先民首先培育成功的。世界上最常用的100多种蔬菜中,有一半原产于中国。这是中国对于人类文明所作的重要贡献之一。 参考论著: 1、 严文明:《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 林华东:《河姆渡文化初探》,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3、 《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