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秋社会学概论试题1.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0秋社会学概论试题1.doc

座位号 试卷代号:6226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2010年12月 题 号 一 二 总分 合分人 分 数 得分 评卷人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的机构及其发挥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2.人们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 3. 试析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4. 简述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得分 评卷人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20分,共60分) 1. 他者的眼光:龙应台、杨振宁眼中的中国大学和大学生 学生不敢跟教授讨论期末论文成绩,他们认为那样教授会很生气,认为是怀疑他的批判能力,不尊重他的权威。对于成绩,学生不讨论、不询问,也不争执,否则等于向教授挑战。这样,当教授即便是做出了极端荒唐的事也不会遭到同学反对,因为学生被灌输了20年“师道尊严”的观念。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很少得到回应:语言的问题在其次,思想的贫乏才是症结所在。学生很用功,可是当问到“为什么”时,就瞠目结舌了——不知道,没想过,没有学过,老师没有教过他,课本里没有。典型的中国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个性,盲目地服从权威,更为严重的是,他们没有——完全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错误不在学生。办教育的人对学生采取“抱着走”的育婴方式。大学校长做得如严父慈母:规定学生不许穿拖鞋在校内行走,上课不许迟到,周会时要正襟危坐,睡眠要足8小时,熄灯前要如厕,讲话时不许口含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等等。这种喂哺式、育婴式的大学教育刚好吻合心理学家Levy早在1943年给所谓“过度保护”所做的诠释:第一:给予过多的接触——“有任何问题,随时来找我”;第二,禁止他独立自主——“你不许”;第三,将他“婴儿化”——“乖,早睡早起”;第四,把自己的价值取向加诸其身——“你听我的”。 ——龙应台:“幼稚园大学”,《读者》,1999年第5期,第36—37页。 杨振宁通过近30年的经验总结和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很多年来,中国留学生出去以后觉得自己不会动手,原因在于在国内没有动手的条件。杨振宁曾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大学校长论坛上列表分析中美两国学生的特点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认为中国学生受到严格、坚实的训练,兴趣集中于相对较窄的领域,谦虚而循规蹈矩、小心谨慎、缺乏自信、被动;而美国学生接受的是不规范的训练,随心涉足宽阔领域,兴趣广泛、勇敢、自信、主动。 ——夏红卫:“梳理21世纪高等教育的关键词”,《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第154~157页。 问题:中国目前的大学教育遇到了什么问题?症结在哪里?如何解决? 2. 西安晚报:彭宇案为何依然是社会心病 “我的命是那个司机救的,真要谢谢他!”74岁的南京魏老太躺在病床上,激动不已。22日上午,她过马路时被一辆轿车撞倒,十多辆过往车辆都不肯送她到医院,最后72路公交车驾驶员将她送到了医院。(2010年9月24日《现代快报》) 南京,老太,被撞,这三个词联系在一起,恐怕很多关注新闻的人都会想到彭宇案。不知不觉间,彭宇案已经过去了四年时间,但现在看来,彭宇案的后遗症并未完全结束。 现实的例证是,尽管彭宇案已经过去了四年,彭宇案引发争议的判决也逐渐被人淡忘,但那些淡忘现在看不过是表面化的东西,因为彭宇案引致的后果已经深入人心,至少在南京,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主动帮扶跌倒在地的老人,即使有人愿意这么做,也要找到足够多的目击证人,才敢对跌倒的老人施以援助。 平心而论,我们并不缺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人,但同时也应看到,人又是非常理性的,不能说每个人在做好事前都要衡量利弊得失,但倘若面对的是老人的话,那么做好事引致的,有可能是另外一个结果。特别是有了彭宇案之后,做好事之前,谁不盘算清楚呢? 一次引发了争议的判例,在四年之后依然能让人们记忆犹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请问:为什么2006年发生在南京的“彭宇案”依然是社会心病?如果某天你在大街上碰到身处险境或麻烦(如被撞倒在地的老人、被歹徒抢劫的妇女等)的人,你会施以援手吗?为什么?(可以从信任、理性化、社会化、社会互动等角度来回答) 3. 某电视台播放过记者采访一个中国西北地区牧童对自己生命历程的认识。下面是他们之间的对话。 记者:“你为什么放羊?” 牧童:“挣钱呗!” 记者:“挣钱干什么?” 牧童:“长大了娶媳妇。” 记者:“为什么娶媳妇?” 牧童:“生娃。” 记者:“生娃干什么?” 牧童:“放羊。” …………………… 问题:该记者和牧童之间的对话表明了什么?请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此加以分析。(可从社会化、社会与文化、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等理论对此加以分析)

文档评论(0)

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