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文选》中隐逸诗的隐逸品格对当代生活及文化的启示.docVIP

《昭明文选》中隐逸诗的隐逸品格对当代生活及文化的启示.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昭明文选》中隐逸诗的隐逸品格对当代生活及文化的启示 摘要:魏晋时代,隐逸成为当时最引人注目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隐者的队伍尤其庞大。《文选》所收左太冲、陆士衡的招隐诗和王康琚的反招隐诗都以隐逸为主旨,所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八首诗,有六首与隐逸相关,这是西晋诗坛隐逸诗兴盛的标志。《昭明文选》中所收隐逸诗歌咏隐士的清高生活的同时,明确表达了作者不肯与世同流合污的精神,其隐逸品格对当代生活及文化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昭明文选》 隐逸诗 隐逸品格 启示 一、简述隐逸诗来源 (一)隐逸诗的由来 关于“隐逸”,“隐”和“逸”在最初是单独的两个字,有各自独立的意义,它们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和后来我们所说的“隐逸”是不同的。《说文解字》“阜”部云:“隐,蔽也。”段玉裁注云:“小则不可见,故隐之训曰蔽。”这就是说“隐”的意思是事物微小的样子,因微小而被遮蔽。而《说文解字》“兔”部云:“逸,失也。”段注云:“此以叠韵为训。亡逸者,本义也,引申之为逸游,为暇逸。”就是说,“逸”指事物的亡失或人逃跑。 在后来的文字发展过程中,“隐”和“逸”相结合以指称隐居、隐士,这种 现象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如《汉书·何武传》云:“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 逸,乃当召见,不可有所私问。”这里的“隐逸”是动词,就是隐居的意思。《后 汉书·岑彭传》云:“(岑熙)迁魏郡太守,招聘隐逸,与参政事,无为而化。” 嵇康《述志诗》道:“岩穴多隐逸,轻举求吾师。”这里的“隐逸”是名词性的, 指的是隐居之人。所以隐逸既可称隐居之人,也可指隐士隐居这种不入世的行为。而隐逸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则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如《论语》中记载的隐士就有伯夷、叔齐、长沮、桀溺等人,他们都是以不同的方式来隐逸。 随着隐逸生活的出现,隐逸文化随之产生。“隐逸诗”一词,最早出现是在钟嵘《诗品》对陶渊明的品语“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中,虽未直接出现“隐逸诗”一词,但既有“隐逸诗人”一词,似乎应先有“隐逸诗”的创作,才可以称为“隐逸诗人”。在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三中讨论“以学为诗”时,已明确提出了“隐逸诗”一词:“赵昌父云:‘古人以学为诗,今人以诗为学。’夫以诗为学,自唐以来则然。如呕出心肝,掏擢胃肾,此生精力尽于诗者,是诚弊精神于无用矣。乃若古人,亦何尝以学为诗哉!今观《国风》,间出于小夫贱隶妇人女子之口,未必皆学也,而其言优柔谆切,忠厚雅正。后之经生学士,虽穷年毕世,未必能措一辞,正使以后世之学为诗,其胸中之不醇不正,必有不能掩者矣。虽贪者赋廉诗,仕者赋隐逸诗,亦岂能逃识者之眼哉!如自乐天之诗,旷达闲适,意轻轩冕,孰不信之?然朱文公犹谓:‘乐天人多说其清高,其实爱官职,诗中及富贵处,皆说得口津津地涎出。’可谓能窥见其微矣。嗟夫!乐天之言,且不可尽信,况余人乎?杨诚斋云:‘古人之诗,天也;后世之诗,人焉而已矣。’此论得之。”其中对“隐逸诗”的看法是:隐逸之人创作的不一定就都是隐逸诗,出仕的官场中人也能写出优秀的隐逸诗,确定一首诗是否是隐逸诗,标准是看它的诗歌内容,而不是诗作者。此后,“隐逸诗”一词就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被广泛使用了。 (二)隐逸诗的哲理思想来源 1、《周易》中有关隐逸的思想 《周易》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很多的方面大多都发源于此。《周易》被视为儒家十三经之首,道家又把《周易》《老子》《庄子》并称为“三玄”,因而它是儒道两家都信奉的经典,对儒道两家的思想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有许多语句被后世作为隐逸理论而广泛引用,可谓是中国隐逸理论的先导。 《周易》中有关隐逸思想的表述主要集中在《遁》卦和《乾》卦中。《遁》 卦其卦辞说:“遁,亨,小利贞。”《彖》日:“遁,亨,遁而亨也。刚当位而应, 与时行也。小利贞,浸而长也。遁之时义大矣哉!”陆德明解释说:“遁,隐退也。 匿迹避时之谓。”孔颖达《周易正义》日:“遁者,隐退逃避之名。”也就是说 《遁》卦是说明隐逸之事的,而且点明隐逸是为了避时,隐退匿迹来避时保身。 对后世的隐居避祸有先导作用。《乾》卦中的巨龙先是“潜龙勿用”,接着“见龙 在田”,然后小心的“终日乾乾”,有时“或跃在渊”,最终“飞龙在天”。其中蕴 涵着与儒家相通的隐居待时的隐逸精神。 《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它指出了隐居是另一条人 生之路,即以隐居为人生的归宿和目的,而不仅仅只是待时的手段。《蛊·上九》: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指出了一条与出仕相反的人生之路,即隐居,隐逸自 适,保持志趣清虚高尚。《周易》中的隐逸思想是相当复杂的,它不仅包含“待时之隐”,还有以隐逸为目的的“终极之隐”。二者分别对儒家和道家的隐逸思想有启发和引导作用,可谓是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 2、《论语》中有关儒家隐逸的思想 儒家一向是经世致用的入世精神的代表,主张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具有

文档评论(0)

qqbbc123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